2005環境事件簿

張岱屏 陳錦彪/整理報導

2005年底將屆,「我們的島」與「環境資訊電子報」合作,檢視這一年來這塊土地上所發生的環境事件,舉辦2005十大環境新聞票選活動,希望能喚起大家對環境事件的重視。這次總共有一千多人參與網路投票,票選結果如下:

第1名 彰化戴奧辛毒鴨蛋事件

第2名 水患來了又缺水 凸顯河川上游水保問題

第3名 禽流感疫情緊張

第4名 台灣捕鮪魚配額被砍

第5名 北宜高坪林行控中心管制爭議

第6名 垃圾強制分類今年開始實施

第7名 桃園外海 蘭嶼岸邊皆有事 海事頻傳污染海洋

第8名 因應京都議定書 全國能源會議無共識

第9名 十三億補償中石化污染受害者

第10名 海棠颱風侵台 嘉南平原大淹水

今年票選出的環境新聞在議題涵蓋各個層面,包括「公害處理」-十三億補償中石化污染受害者﹔「食品安全」-戴奧辛毒鴨蛋事件﹔「水土保持與國土復育」-西南沿海水患、桃園水荒;「水源保護與交通便捷之間的衝突」-坪林行控管制爭議﹔「海洋污染」-桃園外海與蘭嶼油污污染;「全球性的議題」—京都議定書生效、台灣鮪魚配額被砍﹔「防疫問題」-禽流感疫情緊張﹔「環境政策」-垃圾強制分類等等。

在十大環境新聞中,西南沿海水患、桃園水荒等延續已久的老問題年年入選,顯示在全球氣候變遷的大環境下,大家對於國土復育問題的關注。西南沿海低窪地區幾十年來逢雨必淹,除了區域排水工程的問題之外,問題的癥結還是地層下陷,仰賴地下水生存的農漁產業無法轉型,地層下陷持續惡化,就算有八年八百億的治水工程,恐怕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而桃園水荒持續邁入第二年,近百萬居民面臨無水可用的危機,水庫上游集水區的管理問題仍然呈現多頭馬車的亂象,這問題高居十大新聞的第二名。

在今年三月份,世界銀行組織針對世界各國天然災害風險做了一項評估,台灣被評為最危險的地區之一,70%的人同時面對三種以上天然災害的威脅。今後天然災害的衝擊,勢必是我們要面臨最重大的課題。

不管是綠牡蠣、鎘米、含有孔雀石綠的石斑魚、到戴奧辛毒鴨蛋,食品安全亮起紅燈,讓民眾不禁要問:到底我們還可以吃什麼?這樣的憂慮也反映在票選結果上,今年六月初在彰化爆發的戴奧辛毒鴨蛋事件,突顯大家對於食品安全的重視。

毒鴨蛋事件爆發至今,已耗費的成本包括環保署的調查報告一億一千多萬、農委會補貼鴨農的八千多萬,將近兩億元都由人民買單,更不用提未來鴨農申請國家賠償可能付出的巨大金額。這些用金錢與健康換來的教訓,突顯出過去對於戴奧辛這些毒物管制上的漏洞,也突顯出我們農業生產的敏感區暴露在工業污染下,沒有完善的環境監測與預警機制。安心吃飯是基本的人權。冀望在毒鴨蛋事件後,政府的相關法規與政策別再原地踏步,真正做到為人民的健康把關。

京都議定書今年二月生效,政府也在今年六月召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但此次能源會議做出的結論比起七年前第一次能源會議還要更寬鬆,取消了二氧化碳減量的基準年,而八輕與大煉鋼廠等計畫也持續進行,讓環保團體感到相當失望。雖然台灣不是京都議定書的締約國,但忽視京都議定書的結果,對於我國進出口貿易勢必產生重大影響。台灣一直努力積極參與國際組織,但卻忽略做為國際公民的責任與義務,在大西洋鮪魚配額上被砍一事也是如此。政府單位積極加入世界五個主要的漁業保育委員會,但是漁業主管機關志在參加、疏於管理,而業者也沒有體認到漁業資源是全人類共享,過度捕撈以致於遭到被制裁的命運。

在眾多的負面消息之中,唯一一件值得欣慰的,就是環保署宣布,從今年開始包括台北市等十個縣市實施強制垃圾分類,並且從明年一月一日起擴及全台灣實施,違者將處以新台幣1200到6000元的罰鍰。這項措施有超過九成以上的民眾支持。跟四年前相比,在垃圾強制分類實施後,清運垃圾中資源垃圾的比例從44%降到3%,廚餘則從23%下降到13%,顯示垃圾強制分類雖然有成效,但還是有少數民眾將廚餘當成一般垃圾,必須再加強宣導。

2005年每一個環境新聞事件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在2006年,我們的島將繼續扮演好看守環境的角色,發掘環境的警訊,也傳遞充滿希望的訊息。

地點
集數
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