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山系 三芝生態小方舟】之二:滴滴皆辛苦~氣候、缺工、農藥,多重衝擊的養蜂人生

採訪 / 撰稿 陳佳利
攝影 / 剪輯 陳添寶

「花季到了就是要賭,不賭怎麼知道今年有沒有蜂蜜?」初春,天氣回暖,蜂農簡誌良一家,準備帶著蜜蜂南下。像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養蜂人是哪裡有花開就往哪裡去。

龍眼花與荔枝花是台灣最大宗的蜜源,三、四月花開時節是蜂農最重要的採蜜期,是一整年最重要的經濟收入。夜幕低垂,把三百多箱蜜蜂搬上卡車,一年一度的豪賭,開始。

龍眼花與荔枝花是台灣最大宗的蜜源。

2023年,一、二月的天氣偏冷,北海岸的三芝區經常下雨,只要下雨,蜜蜂就無法外出覓食,加上冬季開花的植物本來就比較少,餵食是蜂農不得已但必要的選擇,他們必須在三月前,養好一支採蜜大軍。

蜂農幫蜜蜂補充花粉塊,供應幼蟲的需求。

氣候跟農民節氣對不太上了

簡家三兄弟忙著把生病的蜂隔離、蜂群的強弱平均分配。蜂群的健康狀況,與氣候息息相關,近幾年氣候變化難以預測,對蜂農來說,管理難度增加許多。簡武諺說:「這幾年的氣候跟農民以前的節氣對不太上來,以往天氣該好的時候,現在下雨,該下雨時卻缺水,植物的生長作息亂了,蜜蜂也不好飼養。」

近年氣候變化難預測,讓蜜蜂變得不好飼養,像是號稱蜜蜂第一大殺手的蜂蟹蟎,會引起蜜蜂翅膀畸型等問題。

等待每箱達到五萬隻蜜蜂,節氣春分前後,當南部的果樹花開,就是移動的時候。一箱蜜蜂的重量大約30公斤,工人挑起一擔60公斤的重量,依序把蜂箱送上卡車,動作要快,因為要盡快開車,讓空氣流通,以免蜂箱溫度太高,導致蜜蜂死亡。

移蜂第一天,養蜂人緊張,蜜蜂也很緊張,從飛行樣態,可以看出牠們來到陌生地方的焦慮,有點像無頭蒼蠅亂竄,這叫做「認位飛行」。在蜂箱門口,清潔蜂把死在裡面的屍體逐一清出,這是移蜂的第一批耗損,蜂農必須搶時間調整巢片間距,以免幼蟲碰壁無法羽化,避免第二批耗損。

移蜂容易造成耗損,健康的蜜蜂會把生病或死掉的蜜蜂清理出來。

缺工與農藥的難題

南下採蜜還有另一件大事,安頓好之後,要盡快把蜜搖出來,清空蜜蜂的倉庫。想要流程順利,搖蜜需要默契良好的夥伴,但動作俐落的熟手難尋。好不容易找來的幫手都是中老年人,除了簡家三兄弟,沒有年輕人。蜂會叮人,是進入這個產業必須跨過的門檻,但不怕叮的年輕人,很少。

蜂農人力出現嚴重斷層,少有年輕人投入。

荔枝花期大約兩星期,當花期接近尾聲,養蜂人最怕的情況,即將來臨。1999年,金門首次記錄到的荔枝椿象,在2011年蔓延全台,牠們喜歡棲息在龍眼樹與荔枝樹,吸食花穗汁液,嚴重影響結果率,是果農與蜂農的共同大敵。當果農開始噴藥防治,就是蜂農必須離開的時候,如果走得太晚,就要面對蜜蜂中毒的耗損。「你看這種地上繞圈圈的、這種在地上爬行的就是中毒。」簡誌良說。這次一箱損失一萬五到兩萬隻蜜蜂。

荔枝椿象喜歡棲息在龍眼樹與荔枝樹,吸食花穗汁液,嚴重影響結果率,是果農與蜂農的共同大敵。

在他們三芝的老家,為養蜂營造了無農藥、化肥的有機田園,加上周圍原始的山林環境,讓班師回朝的採蜜大軍得以休養生息,慢慢回復戰力。

簡家的農場不只養蜂,也生產稻米、茭白筍,乾淨的田園是許多野生動物的家,農場是民眾認識養蜂產業與有機農業的場域,簡德源會分享養蜂點滴,教導遊客如何分辨真蜜與假蜜,帶領遊客走訪有機田園,觀察生物,他說:「就是要公開,讓消費者了解,我們才有未來。」

簡德源教導遊客如何分辨真蜜與假蜜,他說如果是蜂去採的蜜 一定有蜂的口水,泡了會濁濁的。

一年一度的豪賭,結果揭曉,簡德源說,今年雨水不足,花開了但是太乾,蜜量少,往年平均10箱蜜蜂可以採滿一桶蜜,今年50到60箱才能採滿一桶,相差五六倍。

簡家當年因為務農不足以支應家計,跨足養蜂產業,如今養蜂因為大環境改變,難度越來越高。氣候、缺工、農藥等多重衝擊,友善蜂農在這個產業裡能走多遠,每一步都需要被理解、支持。

延伸閱讀》埔里殺蜂案|蜜蜂體內的農藥哪裡來的呢?
延伸閱讀》空襲警報:荔枝椿象 作戰中 !

集數
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