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人工濕地

採訪/撰稿 陳佳珣
攝影/剪輯 葉鎮中

水與陸地的交界,創造出無限生機,濕地─是大自然的禮讚。除了一般人所了解的生態功能,濕地還可以淨化水質、去除水中的污染物,環境工程界運用了這個特性,而發展出水質處理的人工濕地。在國外,人工濕地已經發展了五十多年,而台灣是在1998年才開始推動,政府各部門也陸續投入資源,建造人工溼地。

在新海橋下的大漢溪河畔高灘地,有一片佔地八公頃人工濕地,它是去年獲得「傑出環保工程獎」肯定的─新海橋人工濕地。它造價1300多萬,由環保署補助,一天處理量是兩千噸,相當於一萬人所產生的廢水,台北縣政府每個月只花2萬多元的電費,利用陽光、微生物以及植物的自然作用後,可以去除掉水中大部分的有機質,又具有生態景觀的功能,目前環保局正在評估提高它的處理量到每天六千噸。

媒體不斷報導人工濕地的成效,在鎂光燈之外,人工濕地卻有許多問題應該檢討。台南縣柳營的八老爺人工濕地,是申請內政部營建署的「獎勵民間綠建築設計計畫」,卻是一個空殼子,人工濕地出水口完全沒有水排出來,政府把關審核的機制顯然是出了問題。

在台南市東寧運動公園,衛生署補助社區建造人工濕地,雖然社區義工努力學習如何去經營管理,卻因為它設計錯誤,生活污水的水質跟水量,遠超過人工濕地的負荷,當初規劃的設計師卻避不見面,臭氣薰天、引來民怨,最後社區居民還是放棄了。

台南縣麻豆的港尾社區人工濕地,經費由環保署補助,社區投入五、六個人力,來除草、抓福壽螺,該種哪些植物或是養什麼魚,都與設計單位諮詢,電費跟維護管理都由社區負責。但是,人工濕地的植物,在經過一次颱風過後,就被沖走,台南縣環保局又沒有經費補助,人工濕地淨化水質的功效也就打了折扣。

台南市竹溪人工濕地,環保署補助工務局做的試驗池,垃圾、孑孓、落葉、泥沙淤積,這是工程完工後,還在施工單位保固期間的情形。河岸旁是高級住宅區,第一次列入登革熱病媒蚊紅色警戒,就懷疑竹溪人工濕地成了蚊子館,在看到媒體報導工務局要向環保署爭取經費,繼續在竹溪繼續建造兩個人工溼地,而大加撻伐。在一次環保署長台南的私人行程中,民間團體帶張國龍來看竹溪人工濕地,連他也忍不住搖頭,要工務局先檢討之後再說。環保署水保處魏文宜科長表示,環保署從來沒有答應繼續補助地方做類似的工程。最後,竹溪人工濕地就決定要拆了!

台南市灣裡人工濕地是目前爭議最大的,早期這裡是曬鹽的鹽灘地,後來土地閒置,立委爭取經費改造成社區期望的公園綠地,因為經費來源是環保署,最適合的就是做成人工濕地,在灣裡人工濕地邊緣,有一個環保署補助的小型試驗池,因為成效不錯,環保署也願意補助地方建置人工濕地。

台南社大理事長黃煥彰長期監督灣裡人工濕地,他發現這個人工濕地在欺騙民眾,解說牌上寫著運用人工濕地淨化後的水,做為澆灌植物的水源,實際上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而是抽取地下水,雖然施工單位一再否認,台南市環保局卻後來承認卻有其事,環保局解釋因為這裡是鹽灘地,淨化後的水質仍比較鹹,沒辦法用來澆花。灣裡人工濕地的樹,也因為樹種沒有選用適合鹽灘地的植物,每棵樹的樹根雖然都包裹著厚厚的盔甲以防止鹽分的進入,但仍陸續死亡。

兩個大型的生態池,也看不出生物多樣性,而且台南市環保局給媒體的訊息,是灣裡人工濕地每天處理六百噸的生活污水,實際上卻沒有這麼多的水排出來,而引發民間團體的質疑。黃煥彰認為,這裡稱為濕地生態教育公園,是錯誤示範。教育最基礎的是要誠實,灣裡人工濕地有許多謊言,改為濕地公園他就不會用高的標準來檢驗。

人工濕地是環保署在污水下水道系統還沒建置完成之前,用來減輕河川污染的方法之一,礙於制度,環保署無法補助地方操作維護的費用,讓許多人工濕地成效不彰,環保署未來會看地方政府投入經營管理的費用,再決定是否要補助。而在維護管理方面,環保署認為這是個具有專業操作的系統,不適合由社區或是志工來做,地方政府還是要找專業的人來規劃。

民間團體、政府部門以及學者,對於人工濕地的歧見,需要更多的對話,放下既有的成見,才能從這些案例中,學習成長,對未來人工濕地的發展,才能有正面的效益。

集數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