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著耕牛作藝術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陳志昌

水牛在土地上,犁出長長的線條,綿延數千年的牛耕文化。當代藝術家李春信,飼養四頭耕牛,他希望保存傳統耕牛文化,也創作出不同的犁耕藝術…

傳統農業中,水牛耕田是一項重要的農業技術,現今多數機械化作業後,農村水牛身影消失,牛耕技術也漸漸失傳,藝術家李春信,於是希望保留傳統的牛耕文化。

在新竹新瓦屋客家保存區,一片稻田要耕種,特別邀請李春信來犁田,希望用傳統牛耕方式,整理稻田、準備插秧。水牛耕田,需要許多犁具,從深耕翻土到細碎碾土,插秧前的犁田,需要五、六道程序,才能將田土犁到完善。李春信表示,耕牛犁土夠深,可以將底土翻起,徹底曝曬地底疫菌,減少種植時的病蟲害。

但是,以耕牛犁田,需要深厚的操牛技術,在人與牛的互信中,透過一根韁繩牽引,引導水牛耕作。李春信說,訓練水牛耕田,得要學好操牛技術,而他還在向老農學習。今天下田耕作的水牛米米,是頭四歲的年輕耕牛,有時會耍耍牛脾氣,自行走上田邊,扭著不下田工作。

水牛在城市裡耕作,已經成為難得一見的景象,引起許多居民的注意,帶著孩童來參觀,李春信也趁機做起機會教育,讓小孩認識水牛。

為了飼養米米、拉拉、勇志、小米米四頭耕牛,李春信選擇居住在新埔霄裡溪邊,讓水牛可以靠近河流,吃到自然牧草,同時也一圓他的田園生活夢想。年近四十歲的李春信,原本是位資訊工程師,為了實現藝術創作的心願,辭職到英國攻讀藝術,他思考發現,牛耕是東方藝術的重要元素,於是回國後開始飼養水牛,展開牛耕創作的行動。

李春信說,水牛相當有靈性,喜歡和熟人親近,也會撒嬌,他在農忙之餘,開辦水牛牧童營,提供孩童和水牛親近的機會,也讓不同的生命個體,有交流互動的機會。許多家長陪孩子來參加營隊,在自然的農村環境中,成人懷想年少時的農村回憶,孩童們則是高興和水牛親近,學習如何當一位現代小牧童。

在新竹石光國小,李春信以駐校藝術家身份,修繕將要完成的水牛創作,他用稻桿、牛糞、紙漿為底,以水牛蹄印、學生腳印形塑痕跡,再填補顏色,作成六大幅「土地系列」作品。李春信也以沙灘為畫布,牽著水牛到沙灘作畫,讓牛蹄、牛犁成為畫筆,透過藝術家的牽引,勾勒出不同的線條與圖案,創作出大地上的牛耕藝術。

從大學相識到結婚的妻子,成為李春信最大的支持力量,先生為藝術、生活養水牛,當老師的妻子也把水牛當家人,一起幫忙照顧。從耕田到創作,李春信放棄原來的高薪工作,飼養水牛作藝術,生活回歸簡樸。他的農耕實踐行動,有人受感動,有人笑他傻,但是他清楚,自己心中所追求的生活藝術。

田園中,水牛犁田,農夫相隨,李春信保存了舊日農村內,人牛相伴的溫馨景象,更要從牛耕文化中,創造出新的藝術美學,讓即將消失的耕牛文化,永恆地延續下去。

集數
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