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裡,有一群住戶,把大樹當成公寓,不需要土壤也能活得很好。它們有的長在樹冠層,有的依附在樹幹上,它們是附生植物…
喜歡觀察植物的徐嘉君,十年前投入附生植物的研究,在她眼中,這是一個神秘的國度,有著許多人們未知的領域,附生植物不像地生植物,可以把根系伸進土壤裡吸取養分,為了在競爭激烈的雨林中存活,附生植物發展出許多特化的機制,想盡辦法在空中留住水分和養分。而這些養分,也提供了生物棲息的場所,就像森林裡,一座座小小的生態浮島。
台灣三百多種附生植物裡,蕨類和蘭花是最大的兩個族群,但也有特殊的夥伴,像是這棵垂下來的毬蘭,雖然名字有個蘭字,但是它可不是蘭花!在它漂亮的外表下,蘊藏著和其他植物不同的吐納大法。為了避免白天吸取二氧化碳會散失太多水分,毬蘭是利用晚上吸收二氧化碳,採用這種機制的,還有沙漠裡的仙人掌,明明是身處在溼度比較高的森林,卻因為身處高空,而必須採用這樣的方式來蓄留水分,很有趣吧!另外像是用肥厚的根莖和飽滿的地下莖,都是留住水分的好方法。
另外,附生植物的多寡,也可以當作判斷森林健康與否的指標。因為附生植物是森林裡重要的養分循環來源,它們體積小,沒有穩固的根系,很容易受到颱風或人為擾動而掉落地面。附生植物對森林的貢獻度和森林裡的落葉,都是土壤裡重要養分供應者。
不過,不要看附生植物到處都是的樣子,徐嘉君說,附生植物對環境很挑剔,它們雖然散播種子的時候,是出動千萬大軍,但真正落腳生存的,卻是少之又少。即使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山蘇,都是歷經重重考驗才存活下來的。
附生植物為了生存,發展出種種有趣的現象,是吸引徐嘉君不斷研究下去的動力。近年全球暖化的情況下,讓對環境敏感的附生植物,受到什麼影響?她想要暸解其中的變化,於是在2008年展開研究,她利用電腦模擬一百年後的氣候條件,發現溫度上升,的確會讓一些附生植物的分布改變,甚至造成物種的消失。為了想實地了解,徐嘉君在野外進行實驗,實驗分為兩個部分:其中一個是觀察不同海拔的山蘇,對不同溫度的適應能力,另一個實驗則是透過儀器,記錄雲霧帶的變化。
實驗結果還沒出爐,研究人員卻深刻體認到,附生植物想要在大自然裡存活,面對的是一場嚴酷的戰爭,就算是已經在溫室培育一年的山蘇,到了野外還是有可能死亡。
長期和附生植物相處下來,徐嘉君認為附生植物有著堅毅的個性,不管是遇到任何困境,都會想辦法突破。她認為這跟台灣人很像,『台灣天災很多,在空中的生活環境變動非常大,附生植物要能適應,而且要隨時反應』。
透過徐嘉君的引薦,我們對附生植物,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下回,來到綠意盎然的森林時,別忘了多看附生植物一眼,為它們努力生存的精神喝采!
側記
附生植物不只在森林裡可以看見,在我們生活裡,附生植物也無所不在,像是吃東西常會添加的胡椒、好吃可口的香草冰淇淋等等,都是從附生植物的種子提煉出來的,看似不起眼的附生植物,可是有著大大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