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生伯的竹編夢

撰稿 楊蕙萍
攝影 葉鎮中

走訪基隆,看到的是在傳統農村成長的陳傳生,這個被稱為「阿生伯」的老鄰長,除了種田、種菜,還有個編織的好手藝。第一次知道他的作品,相當好奇,手工精細很難想像是出自七十多歲的阿伯手中。這和坊間走袖珍路線的收藏品有何不同?而他爲什麼要做竹編?面對累積上百件編織農具,別人出高價他都不割愛,他又有何希望?

十二月颱風南瑪都腳步剛走,阿生伯就拿著農具到菜園看看蔬菜的狀況。七十三歲的他,十一歳開始務農,十五歲扛下全家經濟重擔,因此對農耕是習慣,也是延續過去的回憶。早年生活的困苦,讓他對修理農具易如反掌,也讓阿生伯無師自通,學會了怎麼製作農具。



早期的農村生活場景,對照資料影片中或許可以找到一二,但到底這些農具的作用和使用方式,沒有親自接觸無法體悟。阿生伯擔心後代的人不明白,因此在製作迷你版的農具,不只著重外觀還講究實用,每個器具都是根據真實器物打造縮小比例,即便是一磚一瓦,也都是阿生伯親手堆砌而成。

彈指間,阿生伯帶著我們穿越時空,體會那個物力維艱的年代。雖然唯妙唯肖的竹編,讓很多人愛不釋手,但是,阿生伯仍不願割愛,因為對他而言,這是他和母親共同生活的記錄。



十年前,阿生伯怕天氣太熱,九十高齡的母親會受不了,因此編了這把八角扇,做竹編仰賴眼力,需要細心,依靠體力,常常一坐就是十幾個鐘頭。而原本和母親閒聊而做的竹編,到去年阿生伯母親過世後,已經不知不覺累積了上百件。阿生伯把這些曾經烙印在腦海的故事,農村的場景,由抽象的記憶一一化成實體。

阿生伯有著農人淳樸個性,因此他的竹編務必貼近真實,一絲不茍。而這間還在建的三合院,完全由石頭打造,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寫照。只要有人邀請,他就不吝嗇帶出來解說展覽。現在,他在自己家裡隔出一個小小的展示館,免費開放給大家觀賞,除了緬懷自己和母親一起生活的日子,也讓更多人了解農業時代的那段歷史。

側記

走訪基隆,看到的是在傳統農村成長的陳傳生,這個被稱為「阿生伯」的老鄰長,除了種田、種菜,還有個編織的好手藝。第一次知道他的作品,相當好奇,手工精細很難想像是出自七十多歲的阿伯手中。這和坊間走袖珍路線的收藏品有何不同?而他爲什麼要做竹編?面對累積上百件編織農具,別人出高價他都不割愛,他又有何希望?「母親和我一起生活七十年了,我是不認識字啦!要是我認識字,我一定要寫那段歷史」阿生伯語氣堅定,說話的時候不忘抽一口煙。阿生伯的媽媽活到105歲辭世。煙霧繚繞中,透過阿生伯的農具,彷彿像是走一趟時空之旅。
這個老鄰長不只是熱心,還有著傳承使命,小小的一間展示館是他十年來的結晶,很難想像光是篩子,他就可以做出五六種不同用途的農具。也許以人用筆用口述方式記在歷史,阿生伯雖然不懂這些,卻也不限制自己,用含蓄與內斂的情感展現對母親的思念及飲水思源的心情,訪談過後思考他的話,那餘韻讓人久久無法釋懷。 

地點
集數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