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 場所精神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葉鎮中

一座寺廟有沒有可能,變成一個充滿創意的展演場所?一座倉庫有沒有可能,變成人們虔敬倚靠的聖堂?在台北與台南,有兩群人利用舊空間,轉化功能,改變意義,再造場所新生命…

台北虎山,最大的特色是廟多,整座山上大大小小的廟宇幾十座。半山腰上的元聖宮,因為種種原因,土地被轉賣,承接的基金會想要營造一個結合藝文與生態的教育場所,卻發現這裡是保護區。傳統的宮廟,能不能變成充滿創意的藝文場所?微遠基金會的工作人員,開始了一連串的嘗試。

從事綠建築相關工作的Andy認為,保留舊建築,賦予它新的生命,是最符合資源永續利用的方式。但廟宇畢竟是神明座落的神聖空間,經過周全謹慎的退神儀式,工作人員開始進行廟的改造。



工作人員將廟的頂棚拆除,讓屋頂可以自然採光,藝術家也進駐,利用廢棄物發揮創意。經過兩個多月的整修、醞釀,原本雜亂的廟宇,搖身一變,成為明亮的展演空間。

奇特的空間感,吸引國外藝術表演者前來演出。原本神明坐落的位置,成為表演舞台;信徒拈香的區域,成為觀眾與表演者對話的空間。

除了藝文表演之外,微遠基金會還計畫把這裡打造成一個特別的學校。他們跟附近的小學合作,希望讓小朋友更認識虎山的人文與自然生態。

如果說虎山的故事,就像一間廟宇的前世今生,那麼台南鐵道旁的這座教會,有著更為奇特的身世。它本來是台鐵荒廢的倉庫,現在卻是人們聚會禱告的教堂。



這一排日治時期興建的倉庫,有八十多年歷史,荒廢多年後,在民國97年,國度豐收教會決定向台鐵承租,其中兩間做為聚會與禱告的地方,另一間做為辦公室使用。

教會傳道陳弘彬學建築出身,他發現倉庫天花板上方,保留著非常完整的檜木木構架,如果把天花板打開,露出木構造,空間感會完全不同。

另外一間正在整修的倉庫,更加破舊,屋頂破了好幾個大洞,牆面爬滿了樹根,但是他們順應這樣的屋況,加以設計。於是,屋頂多了採光,牆內多了綠意。其實很多老台南人都知道這間舊倉庫,如今它變身為教堂,又喚醒了對它早期的記憶。



在還沒有搬到倉庫之前,國度豐收教會只是一個十多人的小型教會,搬來這裡五年,教會人數不斷擴張,目前信徒大約200人,不論是婚禮、喪禮都在這裡舉行。教會年輕人自組的樂團,也常常在這裡練習,跟火車比大聲。

倉庫變成教會,是一種建築上的更新,但是對於信徒來說,另一種內在生命意義的更新,也在這個空間裡進行著。

不論是從廟宇變成學校,或是從倉庫變成教會,原本破舊的建築不但得到新生,也更新了它的內涵與意義,建構出不一樣的場所精神。

集數
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