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新文明

記者 郭志榮

在十四世紀初,西方開啟一個文藝復興的新時代,哥倫布、唐吉軻德、達文西成為當時的代表人物,以不同的方式走出黑暗的年代。在台灣的農業歷史中,正處在一個農業凋零的黑暗年代,但卻有一群人學著哥倫布等人的精神,努力開創台灣農藝復興的新時代。

西方世界曾經歷經一段相當漫長的時代,征戰、異教、停滯,整個時代暮氣沉沉,史稱「黑暗年代」,十四世紀之後,文明的曙光漸露,哥倫布、唐吉軻德成為當代的代表人物,以不同的方式點亮世界之光,開創一個文藝復興的年代。

台灣是一個氣候適宜,土壤肥沃的地方,早期茶、糖、香蕉等農作物的外銷,為台灣經濟奇蹟打下基礎。但是隨著外銷市場縮減,加上WTO來臨,國內市場在拼價廝殺下,又面臨國外輸入競爭,台灣農業如同走進歷史的「黑暗年代」。

暮氣,成為台灣農村的寫照,祖孫二代守著田園,爸媽離鄉打工賺錢,沒人願意下一代再當農夫,甚至難以認同自己農人的身分。農村,長期以來在作家筆下,成為一種懷想,一種沒落的過去。

難道台灣沒有開啟新世代的人,像堅持的哥倫布或憨直的唐吉軻德,以創新的思想和堅毅的力量,走出台灣農業的新世紀。

從十年前開始,在台灣的鄉野間有著一群小人物,默默的前行,點燃一把把台灣農業新文明的火光。

屏東南州的蓮霧農民蔡勝得,站在載著鮮紅蓮霧的車台上,活脫地像站在船首的哥倫布,一心越過海洋尋找一個新世界。

蔡先生的新世界在北美,那是台灣蓮霧從未到達過的地方,因為保鮮技術難以突破,讓美洲人無法吃到稱為「蟠桃」的熱帶水果。蔡先生知道,蓮霧國內四季都出,價格拼到不行,不找到新大陸開發新市場,過幾年保證埋入歷史。

於是,他學了哥倫布,研究新的保鮮技術,二年前把蓮霧送到加拿大,打開新市場,現在每年一萬六千箱蓮霧渡海,鈔票賺回台。蔡先生成功了,誰說農民不能像哥倫布。

雲林古坑荷苞山上,咖啡農民黃進仲開了一家咖啡店,店裡不賣外國咖啡,一心想作出台灣咖啡行銷國際,一拼歐美咖啡大國。旁人眼見,簡直像不自量力挑戰風車的唐吉軻德。

他原本不是農民,十年前工作意外傷了脊椎,買塊山坡地休養,改當農民種咖啡。他的算盤打得精,咖啡市場金融規模數兆台幣,台灣早有咖啡熱,難道台灣無法產咖啡,只能乖乖作個消費者。

他說,要自己種、自己烘焙、才能算真正原味台灣咖啡。於是,他採了母種自己種,研發機器自給烘,申請商標自己賣,一步一步邁向他的咖啡之夢。遠方山下城市燈火燦爛,咖啡館裡人來人往,但在這寂靜的山中小屋中,看見一位唐吉軻德,決心在咖啡世界裡,挑戰風車。 

埔里內埔一位香菇農民彭笙習,將農場轉型開了一家民宿,他運用土木、生態、造園等技術,親手打造一座休閒的空間,他就像十四世紀的達文西一般,以解剖、透視等不同技術,繪出全新的圖畫。

在他的眼裡,唯有一草一木自己點滴建起,才能完全呈現自己的想像,為了圓這個夢,他用十年時間種樹、撿石,甚至蓋起一棟棟的小木屋。在打造美麗的民宿農場之後,他又將眼光放到社區之內,希望能在走出更寬闊的天空。

三位小農民,只是台灣農業希望火苗的一部份,他們並不偉大,也並非躋身成功之列,但是他們的一小步,都嘗試走出台灣農業的黑暗期,為台灣農業的文藝復興年代,悄悄地拉開序幕。

集數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