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行不行

採訪 林佳穎
攝影 葉鎮中 朱孝權 陳添寶

時間是某個禮拜六凌晨三點半,幾個住在台北士林附近的腳踏車同好,摸黑出門一道騎車來­到台北火車站,準備搭夜車前往北台灣週休旅遊聖地--瑞芳,趕在假日擁擠的人潮車潮出­現之前,安心的享受在馬路上騎腳踏車的樂趣。

無車日由法國於1998年發起,主要是在提醒民眾使用零污染低成本的綠色交通工具,同時檢視政府的綠色交通政策。2002年9月22日,台北市首度加入無車日的行列,得到各地3,000多名民眾的共同響應。

路線從仁愛路到大佳河濱公園,封閉路段長達10公里。雖然只有半天的時間,但環保局在活動路線中山北路上,所設置的地面空氣監測站測得的數值顯示,活動當日交通尖峰時段氮氧化物的的濃度,只有9月23日上班日的1/3,一氧化碳更只有1/5。汽油燃燒不完全所產生的氮氧化物與一氧化碳,是都會區空氣污染的主因。除了臭味,濃度過高時還會造成氣喘、過敏等呼吸系統的疾病。

民國50年代,台灣自行車的使用率占總人口數的50%。然而,隨著整體經濟及社會的變遷,自行車被舒適與快速的汽機車取代,使用率已從50%降到2%。

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系副教授凌瑞賢表示,有些歐洲國家會計算環境污染與居民疾病以及健保給付的關聯,以推算倡導自行車的好處,並得出要花更多精力在推廣自行車和大眾運輸的結論。

檢視目前的政策和運輸設計,都以汽車為主。汽車面積是自行車的5倍,每年碳的排放量和車子本身一樣重,自行車卻是零。換言之,過去我們花費較高的環境及空間成本,服務較少數的使用者;但污染和擁擠,卻由所有的人共同承擔。回到現實的交通環境,捷運系統的建置還無法減少汽機車的用量,並提供更寬的路幅作為自行車道的規劃,要想在市區擁有一條自行車專用道,讓大家能安心地騎車,仍是遙遠的夢想。

地點
集數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