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好滋味

採訪/撰稿 林燕如
攝影 劉啟稜 陳添寶,剪輯 陳添寶

越來越多人,選擇投身務農行列,不過想要不使用農藥、不添加肥料,光靠大自然,有沒有辦法讓作物順利生長呢?有一群農夫,推動秀明自然農法,相信土地有自癒能力,生產出健康自然的食物,讓人類健康,也讓土地健康…

廚房裡,飄散著成熟梅子香。林世豐的太太一邊說話,手也沒停下。清明過後,梅雨季來臨,這時候也是梅子成熟的時節,不過林世豐說,今年的天氣忽冷忽熱,讓落果增加,來不及採收,熟透的果實落滿地,只好拿來加工再利用。人生,有時候就是這樣,遇到了,只能面對。

十多年前,林世豐還是個遊覽各國山水的導遊,父親意外受傷後,他帶著太太回鄉務農,看到周邊鄰居使用除草劑,地表光禿令人怵目驚心,於是林世豐選擇用自製工具壓草,既不妨礙農作,又能讓野草根系牢牢地抓住水土,不會造成環境污染。



感受到土地的美好,林世豐進一步轉作有機。不過他觀察到,大部分的有機農法仍然以人為出發點,對不利農作的生物,還是會撲殺、驅離。直到他接觸到秀明自然農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耕種方式。自然農法強調和生物共存,不用藥、不施肥,也不做防治,單純相信土地,有足夠的能量,讓作物順利長大。

不過,想讓已經習慣肥料的作物一下子改變,沒那麼容易。一開始,林世豐就嘗到苦果。去年的甜柿收成,重量只有前年的十分之一,甜度也跟著降低,他卻發現果實的滋味,更豐富多元,原來是野草所含的微量元素,進入了果實。

為了貼補家用,林世豐另外在樹下種植蔬菜。在秀明自然農法中,採種、育苗很重要,除了避免受到種子公司操控,藉由一代又一代的採種,也能培育出最適合當地的作物。對於兒子走上自然農法這條路,世豐媽媽嘴上叨叨念著,擔心兒子沒飯吃,但還是戴上老花眼鏡仔細篩撿種子,用行動支持兒子。

媽媽的擔心,林世豐不是沒想過,但他有自己的一套算法。看準了未來氣候條件會更加惡劣,他把土地的健康當成存款,堅持從事自然農法,相信自己走的路,也幸好有太太的一路支持,讓他有了堅強後盾,勇敢往前邁進。

每天,林世豐把果園裡發生的點點滴滴,記錄在網路上,除了讓消費者認識產地故事,偶而也站上講台,分享經驗。

像林世豐這樣的傻子,還不只一個。在宜蘭南澳的黃仕聰,大家都叫他阿聰,作自然農法八年了。八年前,他發現健康出現問題,於是轉而務農,除了追求自己的健康,更想種出讓大家吃得健康的食物。

他從和人最密切的水稻出發,面對稻農最頭痛的福壽螺,阿聰把牠們當成好幫手,配合福壽螺的習性,控制水田的水位高低,等到秧苗長到福壽螺吃不到的時候,再放水入田,此時剛萌出的雜草嫩芽,就會被福壽螺吃光光。以萬物共存的概念,從土地健康出發去思考種植方式,自然對人好,對土地也好。



現在準備收割的甘蔗,是阿聰的另一項主要作物,他不刻意除草,讓雜草與甘蔗苗共生,不放置捕鼠器和藥劑,遇到病蟲害也不防治,等待土地和作物自己產生抗體,阿聰說土地純淨,生長的作物就會跟著健康。

甜蜜的甘蔗汁液汩汩流出,這是大地的原滋原味,如何讓消費者重新認識食物真滋味,就要從種植天然健康的食物著手,如果我們在乎吃進肚子裡的是什麼,選擇用價值來看待食材,就能讓更多人願意投入務農行列,台灣農業才能真正活起來。

集數
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