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台灣-便宜的代價(下)|台灣須加快節能腳步

全球暖化、氣溫上升、用電量持續成長...,2017年夏季備轉容量持續亮橘燈,台灣,能不能度過缺電關卡?

新加坡 節能從建築開始

一棟棟耗能建築,在夏季成了吃電怪獸。許多國家都從政策上訂定建築節能目標,想辦法降低建築能耗,新加坡是其中之一。

位於赤道附近的新加坡,終年高溫,空調用電量非常可觀。從建築節能開始著手,由政府做示範,將一棟二十多年的政府建築,改造成東南亞第一座零耗能建築。

從零耗能建築外觀,清楚看到各種節能設計,包括整合太陽能電池做成的外遮陽、利用反光材料設計的光架,不只可以遮陽,也可以提供照明。整棟大樓分成兩個區域,一區完全沒空調,利用熱對流原理,讓室內熱空氣順著煙囪往上排出。另一區辦公室空調的冷氣孔設在地板上,冷氣由下往上,維持人體活動範圍的舒適度。

新加坡設計了一套適合於熱帶氣候的綠建築標章,要得到綠建築認證,在空調、隔熱各方面,都必須達到標準。目標是在2030年,80%的建築都必須是綠建築,政府提供業主或設計者各種獎勵補助。目前新加坡有三分之一的建築都是綠建築,按照節能成效區分成不同等級。

延伸閱讀》【從節能到產能】翻轉耗能建築

市區這棟飯店是新加坡指標性的綠建築,大面積的綠化,讓屋頂與外牆達到降溫的效果,新加坡強制規定,不論新建築或舊建築改建,面積超過2000平方公尺,就要達到綠建築標準,政府也會針對後續的能源使用做追蹤查核。除了建築節能外,新加坡也以政府的力量,系統性地規劃供冷系統。

濱海灣是新加坡最知名的觀光景點,但很多人不知道,這裡真正最具有遠見的建設,不是地表聳立的建築,而是深藏在地底25公尺,全世界最大的地下區域供冷中心。金屬反光板隨風飄動,這是供冷中心在地面唯一的設施—冷卻塔,地底下巨大的廠房,有六座蒸發機與冷凝機、一座冰水儲存槽,透過管路不間斷供應攝氏4.5度的冰水,給附近二十三棟飯店與商辦大樓作空調使用。因為集中供冷,設備效率提高,估計跟一般的中央空調系統相比,可以節省40%的能源。

台灣 節能起步 改善耗能建築

台灣建築的規範,相形之下顯得寬鬆。雖然早在2000年就制定綠建築標章,但是對私人建物並沒有強制力,對後續能源使用等等,也沒有任何追蹤查核機制。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認為,政府如果真的要做前瞻性的建設,推動建築改造與節能,是非常重要且基礎的工程。翻轉耗能建築,台灣還要急起直追才行。

圖書館的藏書間暗暗的,不開燈,學生拿著智慧手機用APP查書,書架上方的燈就會自動打開。節電不只是隨手關燈,節電可以更聰明。景文科大從2007年開始推動校園節能,自行研發智慧化能源管理系統,十年下來節電一千多萬度,相當於四千萬的電費。

工廠是用電大戶,節電更需要對症下藥。走進台南這家紡織廠區,一開始進入眼簾的不是巨大廠房,而是水草豐美、充滿野趣的自然景緻。2007年這家紡織廠決定投入節能,第一步從廠區環境改善開始,把柏油路面變成人工溼地全面綠化,廠區溫度降了三度,接著廠方決定撤換所有的冷氣設備。

 

業者將傳統利用在農業與畜牧上的水簾系統應用在廠房,發現效果不錯。目前紡織廠區除了員工宿舍,沒有任何冷氣機設備,全部使用水簾式空調,舊廠房更新後,節能比例達到92%。關掉冷氣,再加上節能染色機、廢熱回收等設備,工廠每年省下三千多萬電費。

台灣一半以上的電力都用在工業,其中最耗電的行業,分別是電子業、化學材料業、鋼鐵業、金屬製造業、塑膠製品業等等,用電量超過800kW的用電大戶共有4778家,占全國用電量的56%,造就台灣成為用電量居高不下的島嶼。

 

根據能源管理法,2015年起,用電大戶每年必須節電1%,五年節電5%,沒有達成將會依法開罰。要怎樣保證短期內達到節電目標?一種幫人節電的行業誕生,叫做能源服務業,簡稱ESCO。苗栗這家矽晶廠藉由與ESCO公司合作,改善空調、空壓機等設備回收廢熱,藉由能源管理,不到兩年就省下六百萬度電,投資成本很快就回收。

但是,目前的節電政策還是有些盲點。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所長李堅明,針對三千多戶工業能源大用戶做問卷調查發現,用電大戶多半只願意投資三年內、短期回收的節電設備。

另外,政府訂出五年節電5%的規定,反而變成節電天花板,無法激勵廠商採取更有效的節電措施。台北大學自然資源所長李堅明建議,政府可以學習國外的作法,廠商節電超出5%的部分可以頒發證書,抵換未來的節電量或其他實質獎勵。

真實反映電價 節電才有成長空間

節電最關鍵因素還是電價。李堅明表示,根據國外研究,電價只要提高10%,產生的節電誘因,將使住商部門用電減少10%,工業用電減少15%,在台灣相當於節省190億度的電,比核三廠一整年發電量還多。ESCO公會理事長吳俊彥直言,台灣低廉的電價,是節電最大的阻礙。

假如我們繼續這樣的狀況,用電量持續增加,過敏、心血管疾病、肺癌機率繼續上升孩童有更多時間被迫關在室內,乾旱、暴雨等災害更加頻繁,社會衝突更加劇烈,我們還會付出多少看不見的成本?要改變既有的用電結構,必須重新計算這些被隱藏的代價。

台大社科院風險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趙家緯指出,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估算,如果把環境污染、社會衝擊等外部成本計算進去,台灣一年用在補助化石燃料的金額,高達一兆台幣,相當於GDP的5%以上,比鄰近韓國、新加坡都高。

 

有多少納稅人的錢,在無形中補貼給耗能或耗電用戶?2017年跨國際的環保組織「台灣350」發起「撤銷化石燃料補貼」連署,呼籲政府揭露對化石能源和電費的各種補貼。學者也建議,政府應及早開徵碳稅或能源稅,讓耗電或耗能大戶付出應付的代價。

台灣的能源轉型之路,該怎麼走?告別低價格、高污染的能源結構,反映真實的用電成本,再生能源、節電產業,才有希望。

地點
集數
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