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的困局-拆除普安堂

採訪/撰稿 林燕如
攝影 陳添寶 鄭嘉明 葉鎮中,剪輯 劉啟稜

在私權糾紛下,普安堂園區變成了一片瓦礫,完整保留的夢成空,這些緊鄰城市或在城市裡­的老屋們,面對的挑戰越來越多元,現行的文資法是否能保障它們?

2013年12月15日深夜,新北市土城山區普安堂,瀰漫著不平靜氣氛,究竟是什麼事,即將要發生?



日治時期興建的普安堂,坐落在土城市祖田里,舊名「媽祖田」,從清代開始,就有先民前來開墾定居,從一般居民在家祭祀的佛堂,慢慢演變成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民間信仰-齋教,普安堂是大台北地區僅存的齋教建築之一。



有別於傳統出家的佛教,普安堂的菜姑在家修行,民宅結合廟宇,典雅的紅磚建築映襯著青山,景色優美寧靜,然而這片美好景色,背後卻有著產權爭議的糾葛。



早年為了逃避稅賦,媽祖田的先民,把土地共同登記在媽祖名下,2002年,普安堂前任住持的兒子李長俊和太太李榮台回鄉,想要經營社區營造,這才發現,媽祖田包含普安堂在內的土地所有權,已經被登記在新莊慈祐宮名下。他們不滿世居的土地一夕變成別人的,向監察院陳情,在監察院的調查報告裡,也發現登記過程的相關文件,遭到銷毀或滅失,無從追查。因此為了誰才是媽祖田的土地所有權人,普安堂、媽祖田居民與新莊慈祐宮,多年來對簿公堂。

經過三審定讞,法院判決普安堂敗訴,土地所有權屬於新莊慈祐宮,慈祐宮要求普安堂必須承租,否則要拆屋還地,李長俊夫婦不願承租,並且為了保存這片園區,向新北市文化局提報普安堂為古蹟,經過新北市政府的文資審議,認定普安堂舊堂、外山門、石砌步道、石壁刻字等四處,具有文化價值,可以登錄為歷史建築,但在決議時附帶條件,必須取得土地所有權人同意,否則無法登錄公告。





李長俊夫婦不死心,持續為保留園區而努力,由於前任住持-李應彬的藝術作品多次在美展得獎,藝術成就非凡,於是李長俊以齋教文化與藝術家故居,再度申請古蹟審議。新北市文化局則回應,新事證不足且提報已超過法定期限,不予受理。

普安堂想盡辦法,還是無法阻擋拆除的到來,大批警力配合地方法院,在現場嚴陣以待,準備執行拆屋還地的任務,新莊慈祐宮也出動眾多人力,要來進行拆除。現場聚集上百人,但事情突然有了變化。



文化部致函建請板橋地方法院,緩拆四處在文資審議時具有文化價值的地方,司法事務官柯志龍進行最後一次協商,但還是協商失敗,慈祐宮堅持要法院執行公權力,最後事務官暫時緩拆文化部來函所指的四處,其餘地方則是約定在五日搬遷後拆除。當天,新莊慈祐宮先拆了媽祖田居民捐款蓋廟的石碑,做為象徵,警方並與部分守護普安堂人士爆發拉扯。

為了呼籲中央文化主管機關,重視普安堂的文化爭議,保留普安堂全區,李榮台帶著石碑來到文化部前,絕食靜坐,許多民間團體也前來聲援。同時拆除作業並沒有停歇,約定期限一到,新莊慈祐宮從普安堂新堂開始拆除,在電鑽轟隆隆聲中,大台北地區完整的齋教歷史就此瓦解,這場人為紛爭拉鋸戰,誰贏了,誰又輸了?



再度來到普安堂,除了被指定的四處緩拆之外,其餘建物都已經化成瓦礫,等不到文化部的具體回應,李榮台還是持續絕食,怪手下搶救出來的文物,被一一帶到文化部前。面對文化部的消極應對,民間團體決定自辦文資論壇。



最後,新北市政府終於登錄普安堂外山門、石砌步道、山壁石刻、合院磚造為歷史建築,有了文資身分,這些建物暫時躲過怪手威脅,但是未來的命運,還充滿考驗。

因為私權糾紛或所有權人不同意,這些老建築失去繼續述說歷史的機會,全台灣的古蹟和歷史建築,加起來有1900多處,其中有45%屬於私有財產,這些私有文化資產,難道就只能各安天命?而身處在城市核心的老屋們,所面臨的困局會不會更難解?

集數
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