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新淡水

採訪/撰稿 林燕如
攝影/剪輯 陳志昌

這裡,一群人為了打造淡水的新文化而努力著,他們在也許不起眼小角落,創造藝術,又或者打開一塊空地,把河口的風景帶進人們心中,讓原本人潮擁擠的老街,有了喘息空間,為淡水的未來許下願景。

每到假日,淡水就十分熱鬧,尤其在捷運開通之後,淡水每年更是吸引了百萬人潮前來報到,不過,遊客一多,除了產生垃圾的問題之外,擁擠的人潮,更讓當地居民生活品質降低,遊客也很難得有機會靜下心來,好好品味淡水的歷史。

淡水開發歷史很早,早在幾百年前外來的文化就不斷地衝擊著淡水,形成淡水中西文化交融的獨特魅力。在人來人往的老街上,肅穆的馬偕頭像,正在看顧他人生的第二個故鄉,馬偕博士一手創立的淡水禮拜堂,以及他多年行醫的馬偕醫館,都在時光流逝中安靜佇立著,等待後人的眷顧,而大多數的遊客卻只在中正老街的前段就掉頭回去,淡水的豐富古蹟,經常被人所遺忘。

為了替淡水塑造新風貌,幾位中外環境藝術家結合起來,展開行動。於是,有一天,老街好像有點不太一樣了,牆面上掛起了大眼睛,彩色水管也爬上壁面,窄小的巷子裡垂掛著鮮豔的布條,這些都是淡水中學美術班學生的作品,他們在楊智富老師的帶領之下,利用這次藝術創作的機會,重新認識家鄉的環境。

在此同時, 遠從英國來的環境藝術家大衛‧黑利,正用他的詩作與淡水居民對話,他將造訪淡水的經驗以及和居民交談的故事,寫成了九首關於淡水的詩作,其中也包含了他親自走訪淡水河所看到的問題,大衛將藝術視為人跟環境溝通的媒介,用壁面創作的方式,將詩作寫在牆上。在他眼中,這一面面斑駁的牆壁,承載了歷史的痕跡,有如水墨畫一樣精彩,為了讓詩作和環境不過份突兀,他利用描繪的手法,讓作品產生或濃或淡的層次感。

大衛所創作的地方曾經是日治時期的舊警察宿舍,四連屋的建築很有特色,大衛在這裡創作英文詩作,中西文化的融合、時空背景的交會,和淡水的過往,有種巧妙的結合。

為了讓老街的人潮有喘息的空間,台北縣文化局,把原本鐵皮圍籬的停車場拆除,留下開闊的視野,希望把捷運的人潮往後延伸,讓來訪淡水的遊客,對淡水有更精緻的認識,也讓當地居民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為了讓淡水更好,這一群人一起為打造淡水的新文化而努力,打開一塊空地,河口的風景進來了,心靈彷彿也有了安頓的場所,也為淡水的未來許下願景。

側記

拆掉鐵皮圍籬,替老街打開一扇窗,從空地上望過去的淡水河,兩棵老榕樹靜靜地佇立在河邊,河水依舊悠悠地流著,波光瀲灩間,千百年來的故事都隨著歲月流轉…

集數
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