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荒野

濕地的珍貴無法以金錢來衡量,但保留濕地卻需要金錢。荒野協會一直希望以共同基金的方式來購買荒地,完成圈護以後贈送或是賣給政府,但是資金的募集何其困難,荒野在推動這種觀念和作法的同時,也曾經有過地主表示,願意提供荒地,交給協會託管,但是相關法令尚未成熟捐地的作法也不能落實。

這一片荒煙蔓草上的「浮島」,是宜蘭雙連埤上的奇景。擁有這種由沈水植物累積成的「草毯」全台灣只有雙連埤和日月潭。這片占地17公頃的湖光山色,是遊客眼中的世外桃源,而草澤所孕育的豐富生態,更是生態學者學術研究的天堂,但是在短視的經濟思維下,雙連埤和台灣許許多多的原始荒野,正面臨著存亡浩劫。

雙連埤位於宜蘭縣員山鄉海拔470公尺的湖西村,是一個群山環繞的天然堰塞湖,原來有大小二個湖,當地人稱為上埤和下埤。由於下埤已經淤積成為泥沼地,所以現在所稱的雙連埤,指的是這片佔地十七公頃的上埤,雙連埤除了湖光山色引人入勝外,這個低海拔濕地更是生態研究的寶庫。學者調查發現埤中及四周草澤內,孕育了80科202種植物,湖中像足球場一般大小的草毯,尤其是台灣難得一見的景觀,這片移動的綠意,在冬天吸引了前來越冬的水鴨與候鳥,成了賞鳥人的最愛。

多年來,雙連埤一直維持原始的風貌,直到民國七十六年,來自台北的建築商人買下所有權,這片荒野才出現了危機。在連串的陳情與控告中,雙連埤的生態條件每況愈下,保育團體因此出面提出呼籲,他們主張將雙連埤劃為自然保留區,但是保育最高主管單位農委會並未積極行動,而地方政府在民國八十三年爭取設立國家植物園的構想,最後也無疾而終。

七年下來,雙連埤的生態保育計畫一再受阻,水生動植物因地主一次又一次的放水行動,大量死亡。冬來的候鳥急遽減少,湖域面積則縮減到目前的一公頃不到,於是農委會在八十四年撥出兩百萬元的經費,將廢校的大湖國小雙連埤分班,改建為自然生態教育中心。

但是,長期在台灣各地觀察自然環境生態的徐仁修卻擔心,生態教育中心會成為悼念物種的博物館,於是提出由民間集資購地,來保住這一片人間最後桃花源的計畫。

雖然荒野協會沒能夠透過圈護的方式留住雙連埤,但是這個年輕的組織並沒有放棄對台灣土地的希望,他們認為外表雜亂的荒地,最是生機盎然,協會也不斷地宣示,將來要透過購買、長期租借、委託或是捐贈的方式,取得荒地的監護與管理權,讓大自然經營自己恢復生機。荒野保護協會認為只要把自然還給自然,大地就會重現生機。

集數
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