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他方

採訪/撰稿 李慧宜
攝影/剪輯 陳添寶

走向自然,是人類的本性,尋找一處農村落腳,更是許多都市人一輩子的田園夢,可是法令過度開放,造成農舍破壞農地生態,而欠缺相關配套的協助,也讓進入自然農村的人們,又失望地回到都市生活。不過,在高雄縣美濃鎮,有一戶特別的家庭,成功地打造出他們的第二家園。在媽媽張秋香的帶領下,他們走進社區與居民一起生活、他們向農民學習耕種有機農業,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十年來,他們的淚水與歡笑。

一坵一坵綠油油的稻田、一片一片色彩繽紛的花海,這些,是農村的美景。推銷田園生活的買賣招牌、各式各樣的豪華大別墅,這是農村的另一種風貌。當農村青年一股腦兒往外打拼的時候,有一些都市人卻選擇回歸農村,走進自然。

西元2006年七月,張秋香、鄭順發的田野心得寫著:兩年前,我們跑了很多地方,就只有美濃,不會讓人有那種有缺憾的感覺。這裡的夕陽很美,人心可以很寧靜,沒想到,我們住在美濃,一待就是八年。

這八年之間,兩夫妻和孩子們,一起耕種稻米、地瓜和土豆,共同經營自循性農場,回收家中廚餘,處理成雞鴨鵝的食物,也當作土壤的肥料,同時,他們還參加旗美社區大學的有機農業課程,推動有機農民的傳統市集。

到了西元2008年四月,張秋香、鄭順發的田野心得上寫道:「以前我們循著鳥聲、追著風跑,在日落之前趕到美濃看夕陽。但是,現在,我們全家卻在夕陽下,拔草、工作……想想,生活就是這樣,走進農村,就是要跟農民,站在同一邊。

十年前,鄭順發、張秋香夫妻倆,懷著田園夢,帶著全家到美濃定居。從離開都市到鄉下住的那天起,無論是老爸、老媽,還是小孩子,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動手做。像是鄭順發,職業是耳鼻喉科醫師,固定早晚看診,但是每天過了中午,都還得回家做苦力。他學著接水管、釘門窗,對他來說,農村就是一個全新的教室。

在世俗稱呼裡,張秋香是位醫生娘。民國87年,她跟鄭順發住進美濃的時候,農業發展條例還沒有修法,沒有農民身分的他們,不能買賣農地,所以透過當地朋友幫忙,他們才買到農地蓋起農舍。

有餐廳的味道、又有些像住家,這裡就是這兩夫妻在美濃,共同築夢的地方。整理了三年,過去的鐵皮屋,變成採光好、通風佳的工作室,雖然他們沒有把握何時完工、也不確定最後呈現的樣貌,但是他們就是埋著頭做。

都市人住進農村,在浪漫之外,最重要的,是「放下」的態度,放下習慣,也放下身段。同時,旗美社區大學的有機農業課程、美濃有機產銷交流委員會的活動,也讓張秋香、鄭順發,把自己「種」進農村裡。

這一片住家後面的菜園,是張秋香的心靈寄託。幫野菜澆水、用鋤頭除草、直接捏死菜蟲,張秋香到農村,可不是來休閒的,雖然是學化工出身,但是她對農業的困境和有機的方向,卻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張秋香認為,因為自己有實際操作過,所以發現有機的阻力,其實是消費者,尤其是每個人都想買漂亮的產品,使得農夫不得不噴藥,不噴藥、不施化肥,根本賣不出去,所以要推動有機農業,一定要先從消費者下手。

都市人要一圓田園夢,並非花錢就好,只是鄭順發、張秋香沒想到,當初單純的想法,在經過汗水的洗滌後,卻讓人生變得更完整。而這成功的經驗,也吸引許多都市朋友前來請教,只是能做到的人,是少之又少。

鄭順發說,很多人來蓋房子,享受鄉村風情,一開始懷抱著很浪漫的心情,可是只要一個星期沒有整理家園,草就長得像人一樣高,剛開始大家都很開心地除草,但是久了,都累了,習慣都市生活的人,不可能繼續待在農村生活。

抬頭一看,夕陽的餘暉,襯出了美濃山系的形狀。山下的屋舍,正是一個傻傻的家庭,親手打造的園地。雖然美濃,是鄭順發、張秋香生活在他方的起點,不過走到現在,也早已日久他鄉變故鄉了。

側記

張秋香一家人,就是生活在農村裡。放下知識的傲慢、收入的光環,他們回歸到人的本質,用手、用腳,也用心去營造全家人的未來,果然,農村也熱烈地回報他們,幫助他們找到自己最喜歡的生活。可是,這樣的例子,有多少呢?

試想,政府如果能夠參考歐美國家作法,建立整體農地敏感級數分類,規劃適合集村農舍的戶口,設計水電線路分配,統合社區的污水處理,鼓勵農舍家庭綠化家園、減少使用硬鋪面的話,或許農村與都市之間的會話,才有可能出現更友善的結果。

集數
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