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糧食恐慌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陳志昌

台灣會有糧荒嗎?糧食缺乏造成恐慌的情形,會不會在台灣發生?現代糧食恐慌,從早期糧食缺乏的「沒得吃」,轉變成為食物污染的「不敢吃」,它以雙重面貌現身社會,形成的原因交錯複雜,一些充滿危機的訊息,已經在我們身邊出現,只是我們忽略,不知潛藏的隱憂...

一個偉大文明的毀滅,不是因為戰火,而是饑荒。《大崩潰》--Jared Diamond

研究人類歷史的學者賈德‧戴蒙指出,許多偉大的文明,饑荒導致文明崩潰,甚至種族滅絕,人類世紀如同一部挑戰饑荒的歷史。在台灣,一個富裕的國度,總覺得離饑荒相當遙遠,甚至有些危言聳聽,但是一些統計數據,說明一些事實。

從糧食消費的統計圖表中,可以看見世界糧食的多元化,其中穀類只佔需求的一小部分,台灣更是遠低於其他國家,現代社會的糧荒危機,已經不能只建立在稻米、小麥等穀類的供應上。國內研究糧食生產的申雍教授,分析台灣糧食的自給率時指出,依照糧食熱量來計算自給率,政府只以稻米一項計算,宣稱糧食自給率高達九成,但是加入其他糧食綜合計算,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其實不到三成,多數的糧食必須向外購買。台灣高度依賴國際糧食供應,憑藉著貿易順差來購買糧食,一旦國內經濟衰退,或是國際糧食缺乏,台灣將陷入糧食恐慌的危機。所以現代糧食恐慌的危機,在台灣依然存在,面對糧荒世紀的來臨,台灣的真實景況?值得大家關心。

台灣以農立國,總覺得食物不缺,但城市裡的居民,總是不知農村的實景,特別是在一場颱風之後,造成損害的嚴重。颱風的侵襲,成為糧食供應的隱憂,哈格比颱風過後,霧峰的菜農,看著泡過水的蔬菜,抱怨無菜可收的困境。颱風帶來雨量,但是防洪的機制失靈,加大了災情,讓洪水無情肆虐。短期作物的蔬菜,可以迅速恢復,提供城市居民的需求,但是長期耕耘的稻作,無法恢復耕種,只能等待明年。

辛樂克颱風來襲,造成台灣中部嚴重的水患,許多稻田遭到損害。風災後,前來查看的農民大嘆,還剩一個月就可以收成。遭到水患侵襲的稻田,結出的稻穗被農民笑稱是空包彈,產量劇減,可以收成的稻穀,只有原來的三成。

但是,更驚人的事實卻是,台灣每年八、九月的風災水患,正是二期稻作收成的季節,災害讓稻作無法收成,或是品質太差無法銷售,許多農民手上,還放著去年的穀物。2008年的二期稻作歉收,創下24年來最嚴重的紀錄,二期稻作的歉收,造成米價高漲,農委會必須釋出公糧來平穩米價,連帶讓年年受災的農民,計畫放棄二期稻作,如此一來,台灣稻米將會大量減產。面對颱風的一來再來,稻作嚴重受損,農民無奈,大家群聚著討論災情,也不管成群的麻雀啄食稻作,農村的蕭條,無異雪上加霜。

颱風的災害,每年造成損害,讓糧食供應吃緊,但是在農業專家的眼中,長期的氣候變遷,才是影響台灣糧食供應的最大危機。台中農改場的廖君達研究員,在颱風過後,查看台中地區稻米染病的情形。在病菌之外,蟲害的發生,也隨著氣溫升高,有擴大和加速的跡象。氣候的暖化,加大作物病蟲害的問題,但長期氣候變遷的趨勢,更成為台灣農業生產的潛在危機。在台灣氣溫分布的模擬圖中,因為氣溫升高,帶來的氣候與降雨將會產生變化,連帶影響農作物的生長與產量。



氣候變遷的問題,不僅發生在農業層面,2008年二月的澎湖魚群大量死亡事件,造成漁業資源的重大損失。大量死魚浮現海灘,重創近海漁業經濟,專家學者研判,應該是氣候變遷下,中國寒潮侵襲所造成。氣候的異常變化,重創生態環境,連帶影響人類的食物來源,但在人類歷史上,糧食恐慌的發生,很多並非自然災變所導致,而是人為因素所造成。

在國際貿易的觀念下,地球像是一個大農場,每個國家可以透過交易,購得所需食物、原料,但是這樣的貿易邏輯,通行在平穩時期,一旦經濟衰退、農作歉收,地球大農場就會產生供需危機。台灣每年進口五百萬公噸的玉米,其中大部分,是做為畜牧用的飼料玉米,提供牛、豬、雞食用,再轉成肉類食物的來源。台灣高度仰賴國外進口玉米,讓許多畜牧農民隨時繃緊神經,注意國際玉米的價格波動,因為這攸關養豬的成本。最近幾年,美國等玉米輸出大國,將玉米大量轉做生質能源,造成國際玉米缺乏、價格飆升,在搶購囤積下,品質開始下滑,連帶影響畜牧動物的生長。

國內飼料玉米需求度高,為何沒有大量耕種?深入田間調查,台灣飼料玉米生產量極小,一年僅有五千公噸,由於獲利不多,多數農民不願種植飼料玉米。農民為了提升競爭力,寧可多花一些心力,轉作有機的食用玉米,確保玉米價格。 面對飼料玉米危機,國內開始推動休耕農地種植玉米的調整措施,然而多數農民寧可領休耕補貼,也不願多花心力去種玉米,造成農地閒置,糧食仰賴進口的怪異現象。

生產成本高,一直讓台灣的農作物無法在國際競爭,最後只好選擇放棄,全數仰賴進口。在台灣,許多農業生產者,透過技術改良,降低成本,提升品質,加強自己的國際競爭力,讓農業不必受到外國的操控。一間碾米廠,出產品質優良的香米,巨大的廠房中,完全依賴電腦化控制的自動生產,如同歐美先進國家一般,節省人力成本。不過為了提升稻米品質,擁有現代化工廠的大老闆,依舊帶著鋤頭親自下田,因為照顧新育種的稻作,成為確保品質的手段。

提升農業品質,確保農作物的生產,成為避免糧食恐慌的手段,因為專家推估,氣候變遷將會影響農作物的生產,形成生產線北移的趨勢,世界糧食生產的區域,將會有所變化。一旦假定的地球大農場,產生農作物產地移轉的變化,國際糧食供應貿易,也將隨著產生變化,國際搶糧大戰隱隱成形。氣候暖化,如同將農業產地重新洗牌,台灣面對這場波動,必須極早規劃,不僅要確保糧食多元性的充足,更能在國際糧荒危機中,把握機會成為糧食輸出國,重建農業經濟。

傳統的糧食危機,總是落在匱乏的層面上,無論是災害欠收或是貿易阻隔,「吃不到」成為糧荒的原始面貌。但是到了現代,糧食恐慌的問題,卻在食物污染的疑慮下,造成貨架上食品充足,卻無人敢吃的狀況,「不敢吃」成為現代糧荒的新面貌。三聚氰胺引發的毒奶風波,隨著查驗食品的擴大,不斷延燒。媒體高度報導下,消費者人心惶惶,根本不知還有什麼食品是安全的。如果沒有健忘,陸續發生的稻作污染、狂牛症牛肉、禽流感雞肉,到最近的三聚氰胺人工蛋白,對於城市消費者,選購食物,如同參加抽獎比賽,一旦選到了有害食品,一家遭殃。

食品污染的問題,形成新的糧食恐慌,一切根源指向生產食品或飼料加工的過程。現今許多食品都有加工,專研食品加工的學者認為,現今食品科學的高度發展下,加工食品應該是安全無虞,加上檢驗機制,貨架上的食品,都能讓人吃的安心。問題就出在生產的業者,一旦黑心,為求降低生產成本,使用問題原料,就會造成重大危害。現今的加工食品形成跨國生產的OEM模式,各種原料來源複雜,加深查驗的困難。毒奶風暴中,許多知名大廠發生問題,連帶也讓供貨賣場,相當困擾。

食品污染,形成新的糧食危機,造成一個地球、兩種景況的恐慌。一邊是落後國家作物歉收的食物缺乏,一邊是富裕國家食品充足卻不敢食用,成為現代糧食恐慌的真實樣貌。糧荒危機看似遙遠,但在WTO打造全球農業經濟體後,越益形成富國消耗、貧國無糧的扭曲現象,台灣糧食來源高度依賴國際,在急劇變動的年代,充滿著受制於人的糧食危機。

重回在地生產,重返有機耕種,成為因應國際糧荒的微弱聲音,許多國家開始覺醒,找回傳統、自給自足,才不會落入文明毀滅的饑荒困境。

集數
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