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窯溪一夢

採訪/撰稿 林佳穎
攝影 陳添寶 葉鎮中

平溪鄉灰窯溪,宗教放生活動與生態保育結合在一起,開啟了物種保育的新可能性。只不過,對於苦花復育的滿心期盼,卻在納莉颱風過後,付諸流水。

佛家認為眾生平等,教導信眾必須長存慈悲心,而放生在佛家來說,不過是實踐慈悲心的其中一種方式。宗教界的放生活動,經常受到保育界的嚴厲批評,除了放生物種以及地點的誤差,可能造成放生動物大量死亡以外,還會干擾放生地原有的生態平衡,更可能為環境與生物帶來浩劫。

然而生態保育與宗教習俗的對立。卻在基隆河上游的灰窯溪,發展出物種保育新的可能性──放生特別注重兩個步驟,一是適應水溫,二是適應水質,即使僅相差兩度,魚可能就會頭暈,因此受傷。而這次放生的魚苗,學名叫做「台灣鏟頷魚」,也叫苦花、福山魚,是台灣特有魚種,對於生存環境的水質、水溫,要求相當高,是河流生態環境的指標魚種。

我們在納莉颱風過後兩個禮拜,回到了平溪鄉的灰窯溪,探視颱風前兩天,費盡心力放生在這條清清小溪裡的一萬兩千條小小生命,這些小小的激流勇士經過大水一沖,恐怕早已喪命在污濁的基隆河裡,但是只要自然常在,一番風雨過後,大地仍舊會再次萌生新機。

集數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