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的種子

記者 于立平

午後,高雄又下起了大雨,義工們陸陸續續來到洲仔濕地,不用分配不用口令,義工們自己就會知道要做什麼。移植植物、整理環境、賞鳥調查,洲仔濕地好似有種魔力,總會吸引人來到這裡,義工們戲稱自己就像候鳥一樣,時間到了自然就會來,究竟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會讓人停下腳步呢?

其實這座濕地的故事是讓水雉返鄉開始的……

說起水雉,大家想到的幾乎都是台南官田,卻很少人知道台灣最早的水雉文獻紀錄是在高雄左營,早期左營蓮池潭一帶滿佈著水池、菱角田,曾經是水雉的天堂,現在水塘沒了、菱角田沒了,水雉也芳蹤渺茫,就當濕盟的水雉復育計畫在台南官田慢慢成形之後,他們決定要做一件事-讓水雉返鄉。

就這樣,高雄左營一塊約十公頃的公園預定地,成為他們濕地復育的基地。從黃土一片到現在水生植物密佈,只不過短短一年的時間,鳥回來了、植物回來了、人心也回來了,這些人在都市中創造出一座不一樣的生態公園。

當洲仔濕地愈來愈有名之後,大家仍寧靜地在濕地裡,做著自己應該做的事,執行長阿善是洲仔濕地的關鍵人物,問他為什麼義工會愈來愈多,向心力會愈來愈強,他說洲仔濕地是一個可以做事的地方,「來到這裡,許多人對大自然感動,感動之後就會想付出, 而我們營造了一個可以付出的環境。」

就這樣不論是推行濕地保育的老將,還是剛參與的新手,大家都開始付出,今年濕地的種子更向外播種,義工們從洲仔濕地移植水生植物至高屏溪口,他們教導當地居民如何照顧濕地。阿善笑稱,洲仔濕地就像一個種源庫,裡面不只蘊含著植物的種子,還有人才的種子,未來他們企圖在高雄市創造更多的小濕地,串聯成「濕地的生態廊道」。

十年前,溼地保育的聲音,就像午後的一場雷陣雨,雨過了無痕跡。十年後,濕地保育的行動,就像落在湖面上的雨滴,激起陣陣的漣漪,回首十年歲月欣喜的發現,濕地的種子,已經在台灣生了根….

故事的開始是要讓水雉返鄉,那故事的結尾呢?水雉會不會回來?或許這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

集數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