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戰地記憶|那段金門當兵的日子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張光宗

一群曾在金門服役的老兵,在退役之後的數十年,再度重返金門,想要重溫離島服役的青春記憶,以及找尋金門特有的戰地風光。但是,在金門遠離砲火、走向觀光年代之後,前線戰地成為歷史名詞,無人的軍事陣地變成廢墟,前線金門的歷史慢慢模糊,讓金門失去最珍貴的資產,失根地走向未來。

「金門不只是金門人的!」,對於曾經駐守金門的老兵,數十年數百萬的軍人來去金門,讓這座島嶼,凝聚著無數異鄉青年的情感,也打造出一座聞名國際的軍事島嶼。熱愛金門的黃清信,他在退役二十多年之後,依舊懷念那段當兵的歲月,透過網路的書寫,勾起許多金門老兵的回憶,也引發熱烈的回應。於是,重返金門,成為他們一致的心願,他們想要重溫在金門的記憶。

這群退役的金門老兵,騎著機車在金門自在悠遊,在他們的腦海裡,有著不同的金門圖像,他們熟悉每一條戰備道路,他們深知地下坑道通往何處。他們眼中有著不同的金門,因為島嶼的面貌,曾經是他們用雙手打造出來。這群老兵和一般觀光客不同,他們不玩風景名勝,只想找到曾經駐守的營區,懷念那段在金門的當兵歲月。

許多老兵都是退役後,首度回到金門,拿著數十年前的相片,老兵找到當時駐守的民宅,腦海中記憶的匣子,就此打開。戰爭的陰影,讓金門在數十年間,成為一座封閉的軍事島嶼,錯綜複雜的軍事建築,數以百萬的防守駐軍,讓整座島嶼就像一個大營區。

來到廢棄的軍營,老兵們說這裡曾經是一個小徑師部的指揮中心,早期駐守許多軍人。隱密在山谷中的軍營,創造特殊的風貌,但是在廢棄之後,雜草叢生,已經看不出原有的面貌。如果能夠妥善的修復運用,金門就多了一處別具風味的渡假樂園,更不必因為重新開發,造成環境破壞。

在金門,除了地面的營房,更讓人驚訝的是構工繁雜的地下坑道,就像蛛網般的延伸,讓地下的金門,充滿一種迷魅。這座剛剛整修完成的勇士堡,地面上有著簡單的營房,走進坑道入口,才發現內部有著不同光景,長長的坑道相互連接,在微光的照耀下,塑造冷冽的空間感。碉堡在戰地時期,駐守大量軍人,但是進入觀光年代,本身絕佳的視野或空間,更是吸引大量遊客。

將軍事記憶轉為觀光資源,需要軍方與縣府更加重視,像這座外貌雄偉鐵漢堡,在失去軍事需求後,原本計劃拆除,卻在當地村民搶救下,重新被保留下來。對於金門當地居民,長期的軍事歷史,有著複雜的感受,曾經軍管的年代,帶來生活的不自由,但是軍營裡的大兵,成為金門的消費主力。一旦軍管解除,戰爭陰影慢慢消失,卻發現在觀光年代裡,還是需要依靠碉堡吸引遊客,仿如金門人已和戰地形成生命共同體。目前,金門駐軍減少,許多軍事建築慢慢廢棄,除了少數轉為觀光景點,更多的軍營及碉堡,糾葛在利益的問題中,面臨拆除的命運。

高丹華是烏坵人,多年來為保存戰地記憶而努力,曾經推動西埔頭營區的改造計畫,希望創造這些廢棄軍營的價值。活的軍事建築,一直是計劃的核心,讓廢棄營區能夠有更多的人文與旅遊用途,而非靜態的展示。但是計畫的不被重視,經費無以為繼,讓改造計劃宣告失敗,軍營的未來走向廢棄。

地點
集數
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