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鬥陣俱樂部

採訪 蕭靜美

921驚天動地的暗暝,八仙村內有132棟房屋全倒,58棟半倒,村內房屋毀損不說,更有13桶瓦斯爆炸,熊熊火勢燒毀6間房舍….所幸前天下了一場雨,尚存有細小水流在馬鞍崙圳內,村民於是用帆布、磚塊阻水,再用柴油發電機取水,以涓滴累流的方式滅火。「如果水圳裡有水就好了!」因為地動,自小在馬鞍崙圳長大的廖學堂有了清圳的想法,大家發動「公工」為水圳努力,開始了福盛圳(也就是馬鞍崙圳)復活計畫。

什麼是「公工」,這個親切的名詞,似乎很能夠意會卻又有點疏遠。原來是在早期農業社會,鄉親群策群力,共同維護公共設施的傳統模式。這個模式牽引出馬鞍崙圳消失已久的歷史況味,也創造了地震後,在地居民的工作機會。

馬鞍崙是典型的山區聚落。日據時代,地勢稍平的地方幾乎都是水稻田,缺水灌溉一直是最大的致命傷,為了解決無水之苦,開鑿這條長約六公里的馬鞍崙水圳,水圳沿著山坡蜿蜒,穿過三座隧道三座水橋,因為引水口在福盛村,所以官方登錄的名稱是「福盛圳」。鼎盛時期,有上百戶人家仰賴這條水脈。

和台灣大多數的農村一樣,青壯人口流向都市,村莊裡留下的不是老人與小孩,就是幾條懶洋洋的狗。馬鞍崙圳在今年十月,終於通水了!村民們完成了一項他們當初認為「不可能」的任務,不過一向凋敝的農村,又怎麼面對WTO的衝擊,走出一條新路來?廖學堂好像已經有了想法,邀請大家一起來做土地的主人。

集數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