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溯源-擺渡‧淡水河

導演 于立平

因為這條河,台北這個城市誕生了,也因為城市的發展,這條河逐漸邁入死亡,淡水河沉默地在大台北地區交錯縱橫,她承載都市的惡,卻依舊閃閃發光。

淡水河是台灣第三大河,它就像一條血脈穿越了台北盆地,這條河餵養了六百多萬人,每天人們在捷運上、在環河快速道路上、在城市的某個角落,對它驚鴻一瞥。人與河的距離看似很近,但是卻又很疏離。

本片從淡水河三大支流的源頭開始紀錄,當天上的第一滴水落下,河流開始了漫長的旅行,一路上碰到許多與水相依的人,有了各式各樣的故事,最後河水帶著各種的污染匯流入海,很少人會記得淡水河來自遙遠的山上,在水源頭,它曾經那麼清澈。

每年的端午節是淡水河的大事,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活動─龍舟競賽,正準備在台灣最現代的都會區展開。早期龍舟競賽代表著驅邪祈福的意義,而現在划龍舟不只成為國際性的運動比賽,也漸漸成為民眾的一種休閒活動。當各隊的龍舟選手正加緊練習,想要在比賽中奪標的同時,許多民眾也嘗試親身體驗這股「龍舟熱」。

每到周末,台北市三腳渡的河岸邊就熱鬧起來,這裡有個由老漁民成立的台灣獨一無二的龍舟俱樂部。三腳渡是台北市最後一個擺渡口,說起淡水河流域的歷史,就不能不提到三腳渡,更不能忽略這些老漁民,這條河有多好、有多糟,沒有人比這群老人家更清楚,他們對這條河的了解,不是用科學數據測量,而是用生命在體會。

在漁業全盛時期,三腳渡碼頭停靠了一兩百艘舢舨,漁民倚賴河流來養家活口。當淡水河污染之後,漸漸的捉不到魚、找不到蛤仔,漁民慢慢的離河而去。現在三腳渡只剩下十幾艘舢舨,這些老漁民只好靠著擺渡的技能,哪裡需要用船就往哪裡去。或許就是因為這些老漁民,代表著淡水河曾經擁有的味道,因此他們也變成文化活動中的常客。

到底淡水河以前的水究竟有多清呢?時光雖然不能倒流,但是我們可以回頭尋找水的源頭。淡水河貫穿台北盆地,主要河段只有短短的23.7公里,但是有三大支流:大漢溪、新店溪以及基隆河,是台灣第三長河、第三大水系。

基隆河

順著第一條支流─基隆河往上游走,會來到台北縣平溪鄉的山區─基隆河的源頭區域。被群山環繞的平溪,曾經是一個熱鬧的煤礦山城,在日據時代為了方便運輸煤礦,就沿著溪谷開闢鐵路,以前許多人來這裡討生活。最繁盛的時期,有八成的當地居民都是靠煤礦維生,人們在山脈裡挖礦、在河流邊洗礦、洗煤的汙水流入河中,染黑了河流。煤礦沒落之後,平溪成為北台灣的觀光地,遊客來到這裡享受片刻的寧靜以及歷史的記憶,時代在改變了、河水也在變。

大漢溪

來到淡水河流域,最長最遠的一條支流─大漢溪,發源於大霸尖山以及品田山之間。大霸尖山是泰雅族的聖山,泰雅的祖先曾經傳下訓示,水源區的樹木有生命,不可以隨意砍伐,因為森林與水是各種生物的命脈。泰雅族人對待森林水源的態度,讓我們看見人們對於大自然的應有尊重,畢竟河流孕育的不止是人類的生命 文化,還有無數的植物以及動物。

新店溪

每年三月是森林中許多動物的繁殖季,在淡水河的另一條支流─新店溪的上游正春意盎然。新店溪可以說是台北的水源之河,早在一百多年前,人們就在新店溪畔設置取水口,目前台北縣市四百多萬人的民生用水,全部都來自於新店溪,然而新店溪不只供水也供電,台灣第一座的水力發電廠也設立在新店溪,溪水點亮了台北城,讓台灣第一次有民生用電,也開啟了台灣河川被做為水力發電的歷史。

台灣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居住在淡水河流域,每天我們從她的上游擷取最乾淨的河水來使用,但使用過的廢水又全部倒還給她,而淡水河流域的兩岸,曾經一度被當成堆置垃圾的最佳去處,不論是合法的、非法的通通給了淡水河,如果不是親自來到河上,是很難看見河川所承受的傷痛。

二十幾年來,為了讓淡水河慢慢復活,政府陸續清運河川高灘地的垃圾場,雖然垃圾場已經快清運完了,但是人們製造的廢水,卻讓淡水河無法清澈。目前在淡水河流域沿線的縣市,台北市的衛生下水道接管率約六成,台北縣有三成、基隆市只有將近8%,桃園縣則還在突破0 的施工階段,估計每天仍有超過百萬噸的生活污水,沒有經過處理,繼續排入河裡,再加上沿岸的工廠和畜牧廢水長年的污染,導致淡水河底泥的戴奧辛含量,在台灣的河川中名列前茅,甚至河口的底泥,還含有多氯聯苯和殺蟲劑,而且每年總會不定時上演魚群暴斃事件。 

不僅如此,原本在淡水河流域上游,已經興建石門水庫、翡翠水庫,以及五座大型的取水攔河堰,現在政府又打算在淡水河流域的兩大支流,分別再興建兩座水庫,其中一個原因是現有的水庫淤積嚴重,興建四十多年的石門水庫,目前有效蓄水量只剩下2/3左右,為了要整治這座病入膏肓的水庫,防止土石繼續崩落、流入水庫,上游的集水區開始變貌。

當人們用工程手段攔阻土石的同時,河川的生命力也被阻斷了,不過這場人與土石的角力戰,還是由老天爺來定奪。2007年9月,在韋帕颱風侵襲之下,38公尺高的巴陵壩,再也承受不了沉重的土石,就此崩毀。這是國內首座大型攔砂壩潰壩事件,曾經被巴陵壩攔阻的土石突破重圍,繼續往下搬移,一切又再度歸零。目前石門水庫上游的攔砂壩,幾乎已經全都淤滿了,人們想盡辦法想要改造山林河流,擷取水資源,但是大台北地區的用水,隨時還是可能發生問題,或許我們對待河流可以更溫柔一點,畢竟河毀了,水當然也沒了。 

廢土、廢水接二連三的入侵,都市開發的腳步愈來愈近,河流能走的路也愈來愈少了,生物能棲息的空間也漸漸的不見了。數以萬計的魚苗在河口聚集,準備展開生命的旅程,現在牠們要面對的挑戰愈來愈多,因為人類文明的廢棄物與汙水 也順著河水,匯流入海。

因為這條河,台北這個城市誕生了,也因為這座城市,這條河開始邁入死亡。在河水的歷史中,我們只是其中的一小點,只是人們對於河流利用的價值觀,決定了她的命運。如今淡水河沉默地在大台北地區交錯縱橫,它承載都市的惡,依舊閃閃發光。

集數
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