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與路

採訪/撰稿 林燕如
攝影 陳添寶 柯金源 陳忠峰 張光宗,剪輯 陳添寶

這幾年來隨著環境意識的抬頭,任何的開發行為都必須要考慮到對環境的衝擊,這次所報導的高架道路專題,有之前就已經備受關注的北側環河快速道路,也有即將動工的特二號快速道路,兩條道路看起來各不相關,但都跟河流有關,過去我們仰賴河流運輸,現在對於河流卻有種疏離的感覺,我們現在對於河流的態度到底是什麼呢?

早上九點,福和橋下已經是熱鬧非凡,這裡有個全台北最大的菜市場,便宜的價格讓許多人都慕名而來,在這裡進出的人潮,就像是流水一般,不過隨著台北縣環河快速道路的興建,這樣的情況,也將有所改變。

快到中午,人群開始慢慢有散去的跡象,從菜市場的階梯往上爬,可以看到河堤的上方有兩排榕樹,這段綠色隧道就是中永和居民喘息的空間,不過在環河快速道路的興建過程中,這些榕樹很有可能會遭到砍除。民國89年開始動工的台北縣環河快速道路,是屬於大台北環狀交通路網之一,全長21公里,總經費341億元,從三重為起點到新店,沿著淡水河和新店溪左岸,預計98年底全線通車後,可以紓解中永和三重等地的交通擁擠問題。

環河快速道路,沿線主要採高架設計,不過,福和橋到中正橋之間的路段,之前曾經因為中正二橋的關係,打算做九層樓高的高架道路,而遭到永和居民的抗議,幾番折衝之下,從高架變成了平面景觀道路,高架道路之所以會讓民眾反彈這麼大,除了景觀被切割之外,更多的恐怕是,民眾對於高架道路所帶來的噪音、出入安全以及心理上的壓力都難以承受。



從高處往下看,高架道路就像是一條條的輸送帶,載運著各式各樣的車輛,來來往往通往不同的目的地,根據統計,在2007年五月份,包括剛出生的寶寶在內,我們平均每一個人就擁有0.89部汽車,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車輛呢?這是早期我們比較少顧及到大眾運輸這一塊,在進行運輸系統規劃的時候,也就多半都以開車的角度來思考,相對地也就變成好像在鼓勵大家開車,然而隨著公車專用道以及大眾捷運系統的開始運作,才讓民眾有了開車以外的選擇,可惜的是,政府雖然積極地在建設捷運,但卻缺少配套方案去鼓勵民眾搭乘。

運輸是個重要的課題,我們一方面享受交通的便捷,另一方面又希望能保有自然景觀,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尋平衡點,切實的考驗了主管單位的能力,道路建設不是一種絕對的惡,只是要有建設的魄力,同樣的是不是也要有拆除的勇氣呢?

韓國首爾市有時髦的辦公大樓、擁擠的車潮,所有的條件看起來跟台灣十分相像,不過在繁華市容裡,卻有一條看起來有點人工化的溪流,為首爾市民提供一處休憩的場所,它就是韓國著名的清溪川,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因為韓國政府拆除高架道路的決心,成為近年來提到河岸景觀與都市發展的重要案例,韓國政府也藉這個機會將清溪川納入觀光推展重點,做為首爾邁入文化城市的代表作。

不過,美中不足的是,每一條天然河川,都應該有它獨特的自然韻味,但是清溪川在倉卒趕工之下,無法呈現河川原有的路線,看起來比較像是筆直的水溝。

夜裡,燈火通明的清溪川,吸引許多首爾市民前來漫步,即使這繽紛的燈光舞台看起來有些虛幻不實,不過至少首爾往前走了一步,而台灣呢?

在板橋南雅夜市旁邊的巷子裡,沒有多少人知道,裡面有著一條溪流,它就是公館溝,過去圍繞在林家花園的外圍,是對於板橋聚落發展影響深遠的一條河流,但是在五六零年代被加蓋後,現在所能看見的只剩下一小截,公館溝的歷史就這樣被覆蓋在車輪底下。

板橋現在唯一的露天河流僅剩板橋湳仔溝溪,湳仔溝是大漢溪的支流,過去可以使用小船通到大漢溪,再進入淡水河,讓板橋成為一個水路貨運的集散中心。如今我們來到湳仔溝,試圖尋找當年的渡船頭,不過,只剩下小廟前的渡船頭字樣,遙記當年的歷史,歷史建物在時間洪流中消失,而湳仔溝的天空也在特二號快速道路的興建下,面臨將被切割的命運。

此時,旁邊的『湳仔溝風華再現』招牌,看起來有點感傷。雖然中央計畫撥出9.2億元,來進行湳仔溝的綠化和污水排放工程,可惜的是整治的代價是要付出湳仔溝的天空。

沿著河川人類得以發展成聚落,聚落衍生出種種的文明,在以往拼經濟、拼建設的日子,讓我們遠離河川,現在回過頭,你期望跟河水如何生活呢?河水依舊亙古不變地流動著,但是改變的人是誰呢?

側記

據說早期台北盆地是個湖,湖泊乾涸後形成支流密佈,水澤豐沛的模樣,我們的祖先划著舟往來於各地之間,然而隨著開發的腳步,舟的道路成為車的道路,道路依舊在,只是交通工具改變了,其實這沒有什麼不對,只是我在想,台灣這麼小,我們是否有更多元的運輸工具可以選擇呢?而對於道路的想像,我們是否都太過於單一化了?

集數
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