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保烏坵

採訪 柯金源 于立平
攝影 陳添寶

對許人來說,「烏坵」這個名字是如此陌生又遙遠。1874年荷蘭人設立烏坵燈塔,烏坵成為福廈海域各國商船的航海明燈。1953年烏坵燈塔停止發亮,島上響起了「永保烏坵」的口號。從此如同每個被定位成戰地前線的島嶼一樣,與世隔絕、鮮為人知。直到民國八十七年,烏坵鄉的小坵嶼被台電相中成為低放射性廢料最終儲存場的「優先調查候選場址」,這座被遺忘很久的島嶼為了承接世紀垃圾,終於打破數十年的軍事禁錮。

有人說烏坵是因為遠看像烏龜而得名,也有人說因為這個島嶼寸草不生、岩石漆黑,根據文獻記載,古時候烏坵被稱作烏龜島,大坵島與小坵島則叫做上下嶼,傳說這裡還曾經是海盜駐紮之島。

1874年,荷蘭人設立烏坵燈塔,烏坵自此成為福廈海域各國商船的航海明燈。1953年,烏坵燈塔停止發亮,島上響起了「永保烏坵」的口號,烏坵從此就如同每一個被定位成戰地前線的島嶼一樣,與世隔絕並鮮為人知。

直到1998年,當金門縣烏坵鄉的小坵嶼被台電相中,成為低放射性廢料最終儲存場的「優先調查候選場址」之後,這座被遺忘很久的島嶼為了承接世紀垃圾,終於打破數十年的軍事禁錮。

相傳烏坵是屬於湄洲的產業,許多烏坵人也認為烏坵的根在湄洲,如果不是政治因素,烏坵與大陸的湄洲島或許會比臺灣更為親近。烏坵居民說,烏坵有三寶,龍蝦、黃魚與紫菜。在漁業全盛時期,大艘的漁船有五﹑六艘,村民們把滿載的海產賣去澎湖。土地狹小貧瘠的烏坵居民大多靠海洋資源為生,但是近十餘年來,中國福建沿海漁民經常逼近烏坵海域,以毒、炸、三層網等捕魚方式大肆濫捕,烏坵漁民搶不過大陸人,在捕不到魚之後,只好退守岸邊。

因為小坵島上有個淡水湖泊,早期居民比大坵還要多,但是後來因為交通、水電等生活條件沒有改善,居民才陸續遷移,雖然小坵海岸一直是烏坵人最重要的紫菜田,但隨著年輕人的外移,島上的老人家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烏坵的日漸凋零。 

如果不是因為核廢料,或許沒有人注意這座島嶼、關心島上的居民,但是外部利益伴隨輻射惡夢,持續侵蝕這座單純的小島。島上的居民為了對抗強敵,盡心盡力與島上的戰士,共同保衛國土安全,「永保烏坵」喊了五十幾年之後,最後還是抵抗不了金錢勢力的攻擊,被核廢料占領了,未來利益集團將成為烏坵最堅實的守護者。

集數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