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木之死亡紀事

採訪/撰稿 林燕如
攝影/剪輯 陳添寶

樹木在我們週遭總是存在得那樣理所當然,但是如果一旦樹木生病後,人類往往總是現實的想到重新種就好了,但是生命是否真能這樣輕忽對待。樹木提供給我們自在呼吸的新鮮空氣,給予生物棲息的場所,一直仰賴樹木生存的我們,是否也該學習好好珍惜樹木。

台灣島嶼之所以美麗,有很大的部分是來自於蓊鬱的山林,豐富的林相讓各種生物棲息其中,自然形成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台灣有一半以上的土地是森林所構成,春夏秋冬隨著季節的變換,給予山頭不同的面貌,但是山林的砍伐,讓森林面積逐漸縮減。

但同時我們卻無法忘懷樹木給我們的舒適感受,於是我們在城市景觀中栽種樹木,在公園裡、人行道旁到處都可以見到樹木的蹤跡,樹木的存在就如同沙漠的綠洲,給予城市一個喘息的空間。

樹木在我們的生活中何其重要,但是我們往往不去重視它,在開發與建設的主流思考下,第一時間犧牲的就是樹木,擋住路的移走、妨礙建設的就砍除,樹木彷彿成了裝飾物品,只是純粹為了環境美觀而存在。

其實,隨著溫室效應的日漸嚴重,樹木扮演著降低二氧化碳的重要角色,政府在鼓勵大家多多種樹的時候,必須要注意適地適種的問題,同時,在做開發時,也必須考量當地的環境生態,如果等到破壞殆盡,再來重新栽種,似乎不是應有的考量。

從過去的柳杉遭到松材線蟲入侵到台東蘇鐵被白輪盾介殼蟲侵襲、褐根病引發全省樹木的生存危機,舊的問題尚未解決,新的問題卻又不斷地發生,全台此起彼落都傳出樹木死亡的消息,究竟我們對於樹木的政策出了什麼問題?

樹木研究的難題,最容易感受到的就是資源的不足,全台各地都有樹木病害的消息傳出,全台光是綠化的樹木就高達百萬株以上,但是替樹看病的人,卻是寥寥可數。而查明樹木死亡的病因,需要經過長時間採樣、分離、培養、接種等等追蹤作業,才能確定病徵解決問題,林業試驗所的傅春旭老師對此不免感嘆的說老是追不上病蟲害散播的速度,往往一病尚未察明,另一個病例又接著來襲。

每天從北到南趕場似的到處替樹看病,他也很無力的說,彷彿是去替樹開死亡證明書,因為會找他去看的樹,大多都已經回天乏術,如何能搶在病蟲害蔓延之前,減少樹木死亡的數量是他一直耿耿於懷的。

種樹簡單,難的是在後續的照顧,如果植樹節的意義只在於每年象徵作秀般的種下樹苗,而不去真正重視樹木的問題,抱持著死了再重新種植的心態,那植樹節也就失去了精神所在。

台灣就是因為有豐富的森林面貌,才能夠有今天這樣精采的生物多樣性,如果當樹木都消失在一座座的山頭時,台灣失去了綠意,除了無法消耗二氧化碳之外,棲息其中的生物也將隨之消失,而我們是否能夠承受這樣的失去。

側記

在拍攝鐵鉆山枯木時,剛好是清明過後,小山頭似乎被無情大火燒過,只留下滿山枯黃的小樹,看起來好像已經回天乏術,但是仔細一看在小樹的枝頭上,居然找到了新生的嫩芽,格外的令人欣喜,植物的生命是何等的堅韌與神奇。其實一般的病蟲害,大部分的樹木都可以透過自癒系統抵抗,只是人為或是氣候的介入,讓這病蟲害擴大到它無法承受的地步,樹木才會逐漸枯死,而面對樹木所給予我們的一切,我們也該盡力協助它們的生存,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好好的照顧它們,讓樹木繼續陪伴著我們,一直走下去。

集數
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