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嶺車禍的生態省思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張光宗 陳志昌

當遊覽車以高速墜落橋下,撞碎了許多家庭的滿心悲傷,也打破長期以來的旅遊迷思,究竟旅遊的極限為何?台南市梅嶺風景區的車禍,又給了我們怎樣的生態省思呢?

林先生是一位資深遊覽車駕駛,載著一車中國遊客,正從阿里山公路下山。山路彎彎繞繞,他熟練地制動煞車,讓車速不致過快,面對一個U字型大彎,遊覽車必須切向對面車道,才能順利讓龐大的車身,轉過這個危險的彎道。林先生技術優良,駕駛經驗老道,他深信只要小心駕駛,放慢車速,台灣沒有什麼危險道路。

但是,大型雙層遊覽車在設計上,主要是為了長途運輸,對於台灣多山的地形,並不是一個安全的交通工具,原本險阻的路況,加上老舊的車輛,再碰上技術、經驗不夠純熟的駕駛,就容易釀禍。大型遊覽車行駛山路,總是存在著許多風險,一旦疏忽,一旦故障,一個動作造成的危害,讓許多人心傷。

山路不適宜行駛大型遊覽車,為何仍有許多車輛上山下山,這牽涉到台灣旅遊市場的競爭,在以景點吸引遊客之下,許多位於深山之中的美麗景緻,成為旅程規劃的新地標,低價攬客的競爭,必須以人數賺取利潤,於是大型車輛上山,成為不得不的選擇。

這種以量制價的旅遊,不僅讓入山的旅程充滿危險,另一方面也造成生態環境的壓力。像是在阿里山公路上,為了讓大車順利過彎,U字型彎道處施工加大,坡面上形成廣大路面,在交通安全為先的思維下,生態影響不會受到重視。

另外,在台十四線公路上,因為連結清境、合歡山等熱門旅遊景點,大型遊覽車絡繹不絕,在狹小的公路下險象環生,限制大型遊覽車上山,勢必引發旅遊業者的高度反對,於是拓寬台十四線的呼聲不斷,人們遺忘在嚴寒的高山上,任何一點人工開發,對於敏感的高山生態都是巨災。

隨著這種山區大眾旅遊市場的發展,許多山區道路不斷被拓寬,建設成適合大型遊覽車行走的路面,隨之而來的就是山區載進大量遊客,許多旅遊景點為了容納更大量的遊客,於是超大型停車場,超大型餐廳,超大型民宿、旅館,都在深山一一林立,原本寧靜的山野,形成一處處小山城,潛藏著更多的旅遊危機,也造成更多的生態危害。

梅嶺原本是一個生產水果的農業區,188縣道原本是條運輸農產為主的道路,在近幾年梅嶺觀光發展後,成為熱門旅遊的觀光地區,但是地屬丘陵地形,道路坡度落差極大,十分不適合大型遊覽車行走,幾年內已經陸續發生幾次事故。為了改善梅嶺觀光的旅遊風險,在三年前即有中型巴士進行接駁,讓大型遊覽車不比冒險入山,而是運用適合路況的小型巴士載客進山。這樣的旅遊模式,讓適合路況的中型巴士進入,避免大肆開發道路,生態與安全能夠兼顧。

台灣多山,山中的確有許多美麗景點,但是是否處處應該開發道路,讓車輛行駛到達,甚至建設出寬廣的大馬路,加重高山生態的環境壓力,都是值得深思。

當人們能夠以安全及生態做為思考,在山區旅遊劃下一條開發界線,那麼更進一步應該思考,如何讓能夠安全抵達的旅遊景點,內容更加多元化,讓不斷期待探索新景點、新地標的遊客,能在知性的解說導覽,有趣的生態探索,甚至感性的社區互動中,開始願意重複進入該地,讓旅遊不僅是生活體驗,更是身心滿足的快樂之行。

車禍造成死難,太多的悲慟,讓人感傷,也許在事後的檢討上,不該僅止於人與車疏失究責,更該深層的思考,在安全與生態的思維下,旅遊的界線何在?台灣應該走向何種旅遊模式?

集數
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