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發展列車 即將出軌

採訪/撰稿 胡慕情
攝影/剪輯 陳慶鍾

今年初,蘇花改過關,加上五都整併,長期資源分配不均的東部,擔心自己更加邊緣化,在去年的立委補選戰中,提出關注東部發展和社福資源的東發條例政見來拉選票,企圖用開發東部土地的模式,讓東部起飛,如果東發條例通過,原住民生存的困境,會不會在東海岸重演?而地質危脆的東部,是不是真的適合這種開發模式?

都蘭山,Fayi每天去放羊,走在那條,長路彎彎;都蘭山,羊吃草的地方,旁邊就是太平洋…

戴上帽子、帶著鐮刀,台東莿桐部落居民巴奈(Panay),每天大清早就發動小貨卡,從莿桐部落開車到都蘭山腳,砍伐血桐和構樹,去餵養她在都蘭山上養的十多頭羊和豬。和巴奈約訪,她總得先問我們,需要花多久時間?「因為訪太久我就不能工作。沒有去養羊,就不能過生活了。」

走入巴奈在莿桐部落的家,小小的兩間鐵皮屋,住了她和母親,還有女兒星星。房間非常小,堆滿了雜物,日子過得相當清貧。如同大多數原住民部落,莿桐部落也面臨了,沒有在地就業機會而人口外流的問題。巴奈本來搬到台東市,當了二十一年的保險業務員。不過五、六年前,她毅然決然辭掉工作,回到卑南鄉富山村,這個小小的莿桐部落。

「因為阿嬤就要給人家趕走了啊!」一邊編織著月桃葉,巴奈一邊說,她雖然在外地工作,但每週都會固定回家來看媽媽,「本來我也問過阿嬤,要不要搬到台東市跟我一起住,但她說不要,她就是要住在部落,因為這裡就是她的家。」

巴奈的媽媽,已經80歲了。歷經日治時期的她,不太會說「中文」,多半只能用阿美族與和日語溝通。用著不太流暢的中文,巴奈的媽媽述說自己出生在都蘭,後來嫁給已經過世、住在加路蘭部落的丈夫的故事。因為加路蘭部落在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興建志航基地,巴奈媽媽和丈夫才離開加路蘭,來到莿桐部落。

「沒有房子,我自己砍草的,木頭很大很大的。」指著她現在居住的鐵皮屋,巴奈媽媽告訴我,以前莿桐部落的這塊地,是家族用來種菜的地方。當時從加路蘭離開,只有這塊地比較靠近水源,所以就住在這裡。但是因為原住民的所有土地,歷經日治和國民政府時期,全都被劃為公有地,現在住在莿桐部落的她,成為國家眼中的違建戶。

本來,違建戶還能苟延殘喘,用時間等待政府,把原本屬於她們的傳統領域還給她們。但東部畢竟全是阿美族的土地,政府看著學者調查出來的傳統領域範圍,驚覺整個台東都該還給原住民。歷史的複雜走到今日,原住民與漢人共存在這座島嶼,土地的擁有權如何界定,也許能有不同思考,然而執政者似乎無心解決、也不願面對,為了發展東部,在這些和原住民有權爭議的土地上,蓋起一家一家大飯店。巴奈母親所遇到的,就是發展跟地權的困境。

今年初,蘇花改過關,加上五都整併,長期資源分配不均的東部,擔心自己更加邊緣化,在去年的立委補選戰中,提出關注東部發展和社福資源的東發條例政見來拉選票,企圖用開發東部土地的模式,讓東部起飛,如果東發條例通過,巴奈媽媽的困境,會不會在東海岸重演?而地質危脆的東部,是不是真的適合這種開發模式?

東部需要發展,是東部人的共同想法,但該怎麼發展,是否真的經過仔細的思考跟討論?對於發展,我們能不能有更多不同的想像?東部的特色,在於好山好水,和多元的族群特色,該怎麼讓這些元素融合成為發展的利基,透過適合的發展模式,讓發展不均的東部,能在交通改善之後,真的走上永續發展的道路?

位於海岸山脈上的奇美部落,從六年前開始嘗試生態旅遊,歷經千辛萬苦,至今無法一夜致富,但她們沒有害怕。因為她們清楚知道,東部的特色是「慢」,而那不是東發條例可以給予的。

當東發條例想要快速引領東部發展列車急衝出軌,奇美部落提供了不同的發展視野,告訴我們:東部發展,應該慢行。

集數
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