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白賓山

撰稿 楊蕙萍
攝影 朱孝權

人在台灣頭,台灣尾的屏東白賓山遭濫墾事件,一直是最近保育問題中能見度最高的事件,幾個搶救白賓山的老師山友,自從去年六月中發出白賓山樹木遭濫墾警訊後,去年底再度揭發承包商藉砍風倒木名義,砍伐活樹行為,於是我們南下進一步了解事件始末….

徜徉山林、接受芬多精的洗禮是愛山人親近山林的動力,屏東縣瑪家鄉白賓山,海拔809公尺,並不是擅長攻佔百岳的登山者眼中認為最具挑戰性的山。但低海拔、坡度緩條件,卻深受中老年人登山客青睞。但這一兩年來他們卻發現,原本綠意盎然的林間走道,成了人車共行的露天山徑。

爬白賓山已經十幾年的王先生,今年八十歲。他指著過去的羊腸小徑,訴說著白賓山的轉變。

在台灣森林的權屬管轄中,林務局管理國有林地、公有地屬縣市政府管轄,白賓山在權責方面屬屏東縣政府的管轄機關,去年因為杜鵑颱風侵襲,林間出現風倒木,行政區內的瑪家鄉公所經過代表會決議,以68萬價格發包,一來由業者處理風倒木;另一方面讓財源不足的鄉公所增加公庫收入。

只是每天攀登白賓山的山友們卻發現,包商砍的不只是風倒木還有綠意盎然的活立木,砍樹的範圍從山的迎風面拓展到背風面,似乎沒有止盡…

關心生態的教師和山友們十二月二十九日前往縣政府,以表演行動劇的方式,抗議屏東縣政府疏於督導,任由包商砍伐林木。

白賓山風倒木處理的思惟,彷彿是80年代棲蘭林地--以風倒木名義遭砍伐的翻版。學者指出,這幾年政策雖然修訂,政院最近也推出國土保育法,但是保育森林的觀念並不是藉著疊床架屋的法令彼此箝制,應該制定的是台灣林業的全面政策。

白賓山事件給我們再度省思國土政策的方向,保育人士的熱情只希望最後換來的不是公部門再次冷調處理。

側記

訪問的過程中發現,除了「風倒木」的說法,還有枯倒木、枯立木、風斜木稱呼,而活的樹也有人稱生立木、活立木,除了名稱定位外,對於風倒木該怎麼砍?有沒有執行手冊?也一樣沒有標準答案。原來在公文上的字眼,到了實際面上,是各自解釋的空間。有關單位擔心留下風倒木對人身安全有威脅,但是卻沒有看到誰來評估以及怎麼評估所謂的危險度,整個發包招標過程合法,但法律是不是能涵蓋實際的狀況,在這個事件中「依法處理」似乎成了護身符,但會不會根本問題在於觀念,而不只是法律的問題。

集數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