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座食物森林

採訪/撰稿 林燕如
攝影 陳忠峰 陳添寶,剪輯 陳忠峰

這裡不是自家菜園,而是全台第一座在公有地的食物森林,隨時對外開放,歡迎摘採,裡面種的不只是蔬果,還有夢想…

高鐵新竹站旁的世興空氣品質淨化區,占地6.3公頃,梧桐基金會長期在這裡認養種樹,這次他們和新竹縣政府做了一個很不一樣的決定,利用八百坪的空間,打造一座食物森林

想像一下,食物森林裡有高大果樹,可以摘採果實,低矮灌木結滿漿果,地上還有瓜類作物攀爬,從高到低,不同作物在生長。仿造自然環境,多元化的種植,生態自然跟著豐富。這的作物不施藥、用的是環保局製作的廚餘堆肥,還有割草機除下來的雜草、枯枝,友善環境,讓人吃得安心。

隨著糧食危機和食安問題浮現,全球都市農耕風潮興起,不過想在寸土寸金的都會地區,找到地方種植,並不容易,有人開始思考公有地的可能性。這場公有地的綠色革命,最著名的是美國西雅圖食物森林,創辦人賈桂林葛玫和格蘭荷里希,看到人和自然、食物之間越來越疏離,於是說服西雅圖政府將大約九千坪的公有地交給他們認養,打造一座人人可食共享的食物森林。

有別於一般市民菜園,食物森林裡種菜的人,未必就是收成的人。每次工作派對,人與人之間互動交流的能量,也是食物森林重要的養分來源。2015年9月,賈桂林葛玫和格蘭赫里希來到台灣,分享成功經驗,藉由舉辦工作坊和各類活動,讓參與志工理解食物森林的理念。

都市農耕讓更多人相信,城市也能成為糧食生產基地,哪怕是一處畸零地、一個花台,都能打造屬於自己的食物森林。

在新北市一處校園,福和國中老師黃彥融、林姿君和農藝專家小寶,帶領一群資源班的孩子,利用校園綠地營造校園版食物森林。這片菜園從挖土整地開始,都由學生們親手來,他們也如同植物一般,在這塊土地上慢慢成長。種植,幫助他們暫時擺脫學業壓力,也讓孩子學會如何面對挫折。

同樣位於新竹的交通大學,學生們利用建築專長,替欠缺水源的竹北食物森林設計出水百合、多寶格兩套集雨棚架系統,從食物森林的共享理念出發。這套系統每個環節都以容易拆解、組裝簡單來規劃,未來只要有民眾需要,都能複製使用。竹北食物森林承載許多人的夢想果實,正等待成熟,一個意外的消息來到。

占地6.3公頃的世興空品區,新竹縣政府在第三次高鐵特區通盤檢討時,計畫將原本的體育場用地,變更為廣場兼停車場用地,意味著綠地即將變成水泥地,影響的不只是才剛剛發展的八百坪食物森林,還有許多利用這片綠地的人們。

被水泥高樓包圍的世興空品區,能不能有機會突破我們對公有地的僵化作法?新竹縣都委會專案小組最後做出決議,建議維持原狀。綠地留下了,也給了我們思考空間。一塊地,可以發揮什麼作用?公有地上,可以做什麼事?

食物森林透過種植與分享,拉近了人與食物的距離,也藉此呼喚更多公民來參與,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貼近,這場綠色公民行動,期待你的加入。

集數
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