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黑鄉…留住南港瓶蓋工廠

採訪 陳佳利 林燕如,撰稿 陳佳利
攝影 陳忠峰 劉志益 陳志昌,剪輯 陳忠峰

軟體園區、捷運、鐵路,繁華流轉在車水馬龍之間,很少人記得,南港曾經是大台北的工業重鎮。當過往的工業痕跡,一點一滴消逝,最後的記憶-南港瓶蓋工廠,能不能在黃金地段中,爭得一席之地?

印刷、裁切、成型,轟隆隆的生產線上,一個個細緻的瓶蓋,來自台灣最大的瓶蓋工廠。民國93年以前,台灣瓶蓋最大的生產基地,就在南港,主要生產高低壓瓶蓋、螺口瓶蓋和木栓蓋。在菸酒公賣局時代,所有酒類需要的瓶蓋,都是這裡供應的。

南港瓶蓋工廠的前身,是日治時期的國產軟木工業株式會社,首任會長宇坪敏男,光復後由台灣省專賣局接收。然而走過七十多年的歲月,隨著都市發展,南港的瓶蓋工廠,被迫移往林口。

運轉聲停止了,空間閒置了,民國99年,台北市都更處將南港瓶蓋工廠,規劃為台北都市前進再生基地URS13,偌大的空間,化身滋養藝術作品的殿堂。



南港瓶蓋工廠與松山菸廠、台北酒廠、台北製糖所等,同為鐵路縱貫線沿線的重要產業遺址,是台北蛻變過程的印記。當工廠空間因為歲月增添歷史價值,在此同時,都發局進行著南港第三期土地重劃,搭配三鐵共構的交通優勢,南港發展起飛。在都市計畫中,緊鄰南港車站的瓶蓋工廠基地,被劃作商業區,並且將在年底拆除。

得知瓶蓋工廠即將拆除,在地居民緊急組成自救會,發起連署,爭取保存。9月下旬, 創辦人的孫子,宇坪啟一郎,終於有機會踏進平日不開放的瓶蓋工廠。

「祖父在我十歲時就過世了,留給我的記憶不多,現在看到這個工廠,感覺跟祖父更接近了一些,讓我很想找出更多關於這個工廠與祖父的故事。」宇坪啟一郎說。

瓶蓋工廠保有日治時期建築,檜木屋頂的倉庫,二戰時期的防空洞,光復後搭建的廠房配備特殊的開窗。當年為了員工需求,還設了澡堂、理髮院、福利社,在瓶蓋廠工作了28年的蕭福欉,對於在南港廠區工作的日子,相當懷念。他說:「有理髮院、餐廳,都很便宜,理髮一次才5元,很像在香格里拉生活!」

跟隨老員工的腳步,在充滿歷史與現代藝術的空間穿梭,新舊交融,勾勒特殊氛圍。老樹與建築物相互陪伴,陽光從樹梢灑落,微風輕吹,寧靜卻熱鬧,一個雅緻的心靈出口,一個充滿故事的空間。但這樣的空間卻要拆除,宇坪啟一郎表示,他居住的地方也有類似現象,日本在建立新社區也常遇上建物保存的問題。他認為,建設跟毀壞不見得不能並存,希望建設新東西同時,也能保留這種老建築。讓新發展的地方,聚集更多新居民之後,有個可以去認識過去歷史的地方。



瓶蓋工廠內,有將近兩百棵老樹,綠黨護樹志工潘翰聲說「國家寶藏不應該拿來換錢,從南港山系要到基隆河,已經蓋太多房子了,需要留下生態跳島,讓野生動物遷徙與棲息,人在水泥叢林走來走去,累的時候也需要地方休息。」

八月初,關心的在地居民向台北市文化局,提出古蹟審查申請,十月初,審議委員來到現場勘查。瓶蓋守衛隊志工團發起人林怡君說,這裡不只是鐵道遺產,也是文化資產,裡面產生的藝術跟創意能量非常高,南港區亟需留下這樣的文化空間。

台北市文化局主任秘書李麗珠表示,建物的材料、工法、年代,需要更多資料來佐證,一切會依照程序提送文資委員會,視歷史價值來決定,是否指定為古蹟或歷史建築。



台北市政府地政局土地開發總隊長易立民回應,經過文化局的文資審議審核,如果有部分建物需要保留,在工程設計或土地分配上做因應,預計十月份完成細部設計,預期兩個月之內發包出去,如果順利,年底整個南港三期市地重劃,就會開始施工。

空間讓記憶留存,當同是台北鐵道沿線產業遺跡的松菸與華山,都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城中獲得保存,身為南港黑鄉的最後見證,瓶蓋工廠的命運,希望能保住更多可能性。

集數
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