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的代價

採訪/撰稿 王晴玲
攝影/剪輯 陳忠峰

當許多媒體爭相報導雪山隧道通車的便利,同時間卻聽聞幾位坪林居民投訴,他們因為雪山隧道的興建,陷入無水可用的痛苦。比起重大工程的效益,環境問題通常是被忽略的,比起廣大用路人的便利,少數坪林居民的權益也難以獲得重視。

總長12.9公里,歷經十四年的工程時間,世界第五長、東南亞第一長的雪山隧道,在2006年6月16日正式通車。以前臺北到宜蘭兩個小時多的車程,縮短為40分鐘。通車以來平均每天三萬輛以上的車次,穿過山脈往來,在享受快速便利的背後,環境付出了什麼代價?

雪山隧道經過坪林鄉的水德與石槽兩個村,雪山隧道開挖近五、六年來,這兩個地區開始出現山泉枯竭的現象。這是過去百年來坪林從沒有過的情況。75歲的茶農梁南山,擁有兩甲多的茶園,自從雪山隧道開過茶園下方後,灌溉的水源逐漸匱乏,茶園經營也出了問題。來到居民世代取水的山泉水源頭,看到的是一片乾涸。坪林人最引以為傲的山泉水怎麼會枯竭,居民憑經驗判斷,將禍首指向從下而過的雪山隧道。

因開發造成的環境衝擊,影響往往是深遠的,透過我們的報導,希望讓更多人在享受雪山隧道通車的便利之際,也能深思環境問題。



坪林自古就是著名的茶鄉,「南烏龍、北包種」的美譽,讓坪林的茶遠近馳名。坪林包種茶清香甘醇,除了來自於優異的製茶技術,還有另一個關鍵就是甘甜的山泉水。如今山泉水面臨枯竭,雖然施工單位同意為當地居民接設自來水做為彌補,卻補不回坪林人失去的珍貴天然資產。

集數
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