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心願-種田的故鄉學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 葉鎮中 陳志昌,剪輯 葉鎮中

故鄉是什麼?當學園圍牆成為藩籬,阻絕鄉村孩童的故鄉記憶,一群人決定讓學生們走出校園,在青翠的農地上,修習人生最珍貴的故鄉學。

花蓮縣玉里鎮樂合國小,一所百年歷史的山區小學,這所百年老校,今年卻有新作法。

由於學生在校園讀書,但是對故鄉卻相當疏離,許多學生的父母務農,但是成長過程中,卻未親近過農地。今年,社區提供農地,讓學校的五、六年級學生,親自下田耕種一期有機稻作,希望學生能夠走出校園,認識自己生長的家園。

這群活潑的學生,天天經過稻田,但是很多人沒有下過田,更別說分辨稻子和稗草的不同,於是除草成為一場混戰。

曾國旗是促成學生耕作計畫的推手,他經營自然堆肥廠,以自然材料來生產有機肥料。以有機耕作來照顧土地,成為環境永續的思維,他推動學生體驗有機耕作,認識自己的故鄉,同時打破長期以來,家長因為施用農藥,不讓孩子靠近農地的心態。

為了推動這個計畫,曾國旗邀請到花蓮流浪散心的阿偉,幫助他完成夢想,聘用阿偉的主要原因,一個因為他和地方不熟,一個因為他夠熱情瘋狂,同事形容他像膠水,黏起地方情誼。奇妙的用人邏輯,正好打破東豐里社區,糾纏複雜的村落情結,因為對當地不熟的阿偉,反而能自在的溝通,將大家拉攏一起。

東豐里有四個村落,分屬原、客、閩南族群,就算孩子就讀同一學校,各村落間也很少聯絡。但是這場種稻活動,加上阿偉的到處聯絡,每個社區都動了起來,為心愛的孩子,也為社區的願景。

一場活動,串起社區情誼,回鄉的阿光,也參加活動教小朋友種菜。阿光是位原住民樂手,父親過世後,回家接下家族田地,開始從事自然耕作。他擔心單打獨鬥無法擴大行銷,知道種稻活動是社區連結的起步,他主動參與幫忙。

時光流逝,稻作由綠轉黃,到了即將收割的季節。辛苦一季的農田,由學生們體驗手割稻作,每位學生依舊玩耍嬉鬧著,但是心裡卻有不同感受。

一堂種田的體驗課程,學到經驗的不只是學生,還有重新觀看農村的成人。

在海岸山脈旁,一個社區、一間學校,一群學生和家長,用著細膩緩慢的方法,在農地上開啟一門故鄉學,讓生活在土地的人們,珍視故鄉的美好,也尋找社區的未來。

集數
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