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頂上的綠手指|屋頂農場幫建築降溫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 陳忠峰,剪輯 陳忠峰 陳添寶

台灣因為熱島效應影響,都會區溫度上升趨勢,是其他地方的兩倍,該如何解救熱島?改變,就從屋頂開始!

早上八點不到,城市裡的農夫紛紛出動,爬上屋頂,經營自己的秘密菜園。這是台北內湖區民活動中心,兩年多前還是一片荒蕪的屋頂,如今已是生意盎然的農場。

台北市從2015年開始推動田園城市計畫,以各個行政區的公有屋頂做示範,推廣屋頂農場。湖興空中農場場長黃谷忠,是屋頂農場能成功維續的推手,他自己家的屋頂也有小小菜園,不但生產蔬菜,還幫忙節電。

屋頂是城市的另一張臉。從空中俯瞰,台灣都會區的屋頂,幾乎都被鐵皮覆蓋。從紅外線熱影像儀可以發現,夏季屋頂溫度都高達五、六十度以上。為了替建築降溫,包括西雅圖、芝加哥、東京等都市,十多年前就開始積極推動綠屋頂,在屋頂上種植草皮或花園、菜園等等。

在夏季,綠化後的屋頂溫度,比起水泥或鐵皮屋頂,溫度下降達二十度以上,頂層室內溫度可以降低三到五度,周邊溫度也會跟著下降。近幾年台灣許多學校陸續建置綠屋頂,作為校園節能減碳策略。高雄前金國中的屋頂農園,結合太陽光電、魚菜共生等設施,原本閒置的屋頂,現在成了有多重功能的空中教室。

然而,並非所有屋頂都適合做綠屋頂。2016年5月,香港城市大學發生屋頂坍塌意外,正因為綠屋頂設置前,沒做好安全評估。除了屋頂耐重必須詳細評估,綠屋頂推動最困難的部分,是在維護管理。在植物挑選上,必須能適應屋頂的惡劣環境。

水源,是綠屋頂的另一個問題,如果屋頂綠化要消耗大量自來水,反而會造成浪費。薄層綠屋頂的設計,最下層是蓄排水板,上面有過濾層,輕質土壤,然後是植栽,這樣的設計,除了排水,也能蓄水。

海洋大學教授廖朝軒是研究雨水回收的專家,河海工程系這棟建築本身就是巨大的雨水蒐集體,可以貯存一百噸以上的雨水。廖朝軒在樓頂設計了一塊面積十平方公尺的薄層綠屋頂,種植假儉草,雨水經過綠屋頂蒐集。流到初級雨水貯存桶,經過過濾再抽回第二個貯水桶,透過滴灌系統進行自動澆灌,如果供水不足再由自來水做補充。設計幾乎完全不需人力維護,可以用雨水替代大部分的自來水。

目前中央政府對屋頂綠化或隔熱,並沒有強制規範。在地方政府方面,新北市跟高雄市是最早開始推動綠屋頂的縣市。2011年,新北市規定新建案超過五千平方公尺,就必須做屋頂綠化或設置太陽光電。高雄市政府2011年也通過綠建築自治條例,規定五十公尺以上的新建築綠屋頂,面積必須達到二分之一以上,同時為了鼓勵舊有建築改成綠屋頂,提供最高八十萬元的補助經費。

除了綠屋頂,立體綠化也有節能效應。台灣建築法規規定,陽台僅能兩米深,但高雄市政府突破中央法規限制,新建案可以設計三米深的景觀陽台,不計入地坪與容積。景觀陽台每層都必須種植樹木花草,希望將建築物營造成一座垂直森林。建商設計公共的滴灌系統,以公共用水統一澆灌,減輕住戶維管的壓力。

一棟建築物的生命長達四、五十年以上,如果政府不去管控,並減輕建築物對環境的影響,對於能源消耗、都市環境的惡化,將產生長久效應。不管是綠屋頂或立體綠化,甚至是對建築物做耗能評估,都是改變城市的第一步。

集數
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