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新天堂

採訪 張岱屏
攝影 朱孝權 比佑

桃芝風災過後,「遷村」的呼聲甚囂塵上,一時之間,行政部門與輿論似乎皆以「遷村」為逃避災難的唯一選項。許多學者與官員又將長期以來「遷村」政策無法落實的責任,歸咎於民眾「安土重遷」,不願意離開危險區域。

跟許多東部的聚落一樣,大興村也是一個族群混居的部落,有阿美族、有閩南人,也有外省老兵,當災難的震盪漸漸平復,村民們靜下來,開始思考未來的時候,那條原本隱隱然存在著的族群界線,似乎又清晰了起來,對於該不該遷村?遷到哪裡?都有不同的想法,唯一相同的,便是對於安居的盼望。

相較之下,見晴村受災的十二戶居民,在三次土石流的洗禮下,談起遷村,要整合大家的想法就較為容易。其實,早在土石流第二次造訪見晴村的時候,村民就曾主動向政府提出搬遷的構想,希望能早早離開這個危險地區,然而搬遷的計劃,卻因為政府經費問題,一直沒有下文。

見晴村的災民在歷經三次土石流,以及徒勞的河川整治之後,最後等到了遷村。遷村,只是逃避災難的反射性動作,還是它也真的意味著,我們面對環境的態度已經有所轉變,就像政府官員大聲呼籲的「人定敬天」?但是,當我們走到緊鄰大興村的另一個災區,大富村的時候,卻發現「整治」河川的思維仍然一點沒變。

集數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