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硨磲貝|過度捕撈之下

採訪/撰稿 于立平
攝影/剪輯 陳錦彪

夏天是屬於海洋的季節,來到珊瑚礁的海域,除了欣賞珊瑚美麗的倩影,偶爾可以看到一種貝類鑲嵌其中,和珊瑚一同爭奇鬥艷,牠們就是海洋中最大的貝類-硨磲貝,近年來台灣各地珊瑚礁海域的硨磲貝,卻一顆接著一顆消失,究竟牠們到哪裡去了?我們開始尋找硨磲貝失蹤的蛛絲馬跡。

夜晚探訪澎湖的潮間帶,耳邊傳來海浪聲與風聲,退潮後的珊瑚礁岩裡,有許多生物正緩緩出動,在手電筒微亮的照射下,光彩奪目的硨磲貝,吸引著眾人的目光,黃新真是澎湖的旅遊業者,這片豐富的潮間帶是她們一家人,帶領遊客進行生態觀察的秘密基地,關心生態保育的她曾經親眼見證硨磲貝的死亡現場,看著硨磲貝一顆又一顆被採走,相當心痛卻也無能為力。

硨磲貝是什麼?珊瑚礁生態健康與否的指標

硨磲貝是雙枚貝的一種,主要分佈於印度太平洋地區的熱帶珊瑚礁海域,世界上已紀錄的硨磲貝共有九種,最大的巨硨磲可以長到一點五公尺,在澎湖海邊常見的種類有長硨磲以及鱗硨磲兩種,差別在於外殼波浪狀的鱗片大小不同,往往一般貝類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牠的貝殼,但是硨磲貝最讓人驚艷的卻是牠色彩繽紛的外套膜,硨磲貝會有這些五彩的外衣,主要因為共生藻的寄生,因此硨磲貝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營養來源,都來自於共生藻行光合作用,美麗多變的硨磲貝,可說是珊瑚礁生態是否健康的指標性生物。

關於人們對於硨磲貝的利用,可從遠古時期說起,早在五千多年前,人們就以硨磲貝當做項鍊飾品,在金剛經中也曾記載,硨磲貝是佛教七寶之一,所以許多硨磲貝也被做成佛品。近幾年隨著觀光旅遊興盛,貝殼的飾品與藝品,成為觀光客最愛購買的紀念品,於是硨磲貝雪白波浪狀的外殼成為搶手貨,從小到大從幾十元到上萬元,各有不同的收藏市場,這也難怪海邊的硨磲貝會上演失蹤記,除此之外硨磲貝還得應付另一個龐大的食用市場。

硨磲貝面臨採捕壓力 被華盛頓公約列入稀有生物

或許大家對於硨磲貝這個名稱很陌生,但是你一定聽過干貝,其實干貝指的就是硨磲貝的閉殼肌,這塊負責開閉殼蓋的肌肉,在亞洲市場中被當成高貴的食材。根據統計光是台灣每年就至少消費掉250噸的干貝,干貝愈大價格愈高,於是珊瑚礁海域大型的硨磲貝,幾乎被一掃而空,為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慾,漁民潛入海中,割下硨磲貝的閉殼肌,遺留海底的硨磲貝空殼,訴說著人們對於海洋的掠奪。

在過度採捕之下,成長緩慢的硨磲貝資源量嚴重枯竭,其實早在1983年華盛頓公約,就將硨磲貝列為世界稀有海洋生物,應該加以保育,然而不是華盛頓公約組織會員國的台灣,卻遲遲未有動作,以澎湖來說,雖然明定禁採的貝類共有五種,但硨磲貝尚未列入。

為了降低野外採捕的壓力,國際間開始推行人工養殖,澎湖水產種苗繁殖場也在去年跟進,去年成功繁殖,一千多個小硨磲貝,不過因為是第一次實驗,到了冬季水溫與水質一時無法適應,最後功虧一簣,只剩三四個存活。

小小的硨磲貝,代表著一個希望,牠以每年四公分的速度緩慢的長大,如果要長到一個手掌大,至少要三年以上的時間,但是在野外人們可能只要花幾分鐘的時間,就取下一個硨磲貝的生命,復育的速度似乎永遠趕不上破壞。

為了探查硨磲貝的生存危機,我們前往澎湖遊客最愛的渡假勝地-吉貝,島上海產店林立,水族箱內滿滿都是任君挑選的活海產,其中一定有大小不等的硨磲貝,在電視美食節目的促銷下,硨磲貝被塑造成澎湖離島獨特的海鮮料理,有時海產店的硨磲貝多到水族箱擺不下,還用水桶來裝,花了四五年的時間,硨磲貝才長成如此耀眼的模樣,而今卻淪落為盤中物,由於採捕數量過多,今年政府以「教育宣導」的方式,呼籲停止販賣硨磲貝,不過只有極少數的業者願意配合。

道德勸說抵不過市場的商機,每到旺季,小島上每天可能有上百顆的硨磲貝,以幾百元的價格被賣掉了,為了吃一口干貝,也吃掉了一座島嶼的命脈,在國外硨磲貝是珊瑚礁海域生態旅遊的賣點之一,在台灣卻是以竭澤而漁的方式消費。

在澎湖的潮間帶上,生態旅遊業者,正為遊客解說硨磲貝的美麗,不過這一顆硨磲貝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在等待中,硨磲貝族群正一點一滴的消逝,下一次當我們再度探訪珊瑚礁海域,還能看見多少硨磲貝,如花朵般在海中綻放。

側記|

來到澎湖吉貝,親眼見到硨磲貝在海產店銷售的狀況驚訝不已,甚至數量多到水族箱擺不下還用水桶來裝,看到從海裡採集回來的硨磲貝,一顆以一二百元的價格被拿來炭烤,真的令人心痛。在國外硨磲貝是珊瑚礁海域生態旅遊的賣點之一,在台灣卻是以竭澤而漁的方式消費,為了一口干貝,吃掉了一座島嶼的命脈,也讓成長緩慢的硨磲貝族群,一步一步走入滅絕的命運。

地點
集數
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