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生命的發祥地

「初十日,渡虎尾溪西螺溪,溪廣二三里,平沙可行;車過無軌跡,亦似鐵板沙。但沙水皆黑色,以台灣山色皆黑土故也。水三十里,到東螺溪,與西螺溪廣正等,而水深湍急過之。轅中牛懼溺,臥而浮,番兒十餘,扶輪以濟,不溺者幾矣。」--郁永河

1697年4月,郁永河自台南北上淡水採硫,在橫渡濁水溪時,面對險峻浪濤,在「裨海紀遊」一書中記錄其場景。這條鐵黑色的大河,就是滋養台灣島生命千百年,承載著世­世代代島民記憶的濁水溪。

濁水溪發源於合歡山東峰的武嶺附近,在雲林的麥寮出海。全長186公里,流域面積3,155平方公里,是全省最長的河流。充沛的水源與便利的水利設施,開發很多水圳像是竹山的隆恩圳、彰化平原的八堡圳、集集大圳等,對台灣水稻生產有很大幫助,濁水溪下游、彰化、雲林變成台灣的榖倉。早期清朝對台灣實施海禁封閉政策,只輸出稻米到中國,濁水溪所提供台灣最大的經濟輸出就是稻米,對早期的經濟發展有非常大的貢獻。

濁水溪對經濟的另一個助益,是提供運輸的功能。拜寬廣又平坦的河谷所賜,清朝早期移民溯溪而上,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左右,從濁水溪下游開始開墾,到康熙中葉以後,來到現在的竹山、林內、二水地區。而濁水溪中上游出產的農產品,也是利用其豐沛的水源,用竹筏運送出去。

濁水溪從三千多公尺的高山湍流而下,海拔落差所帶來的水力,讓她從日治時期起,就是殖民政府致力開發的資源,其流域原始森林裡珍貴的檜木、扁柏換成了巨額外匯,讓原本在生活在廣大山區的眾多生物失去安全屏障。

過度的人為開發,讓濁水溪裡的魚類明顯減少,仰賴溪水的蔬果漸漸走味。生養島民的生命之河為什麼哭泣?值得大家一起來關心。

集數
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