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烏石港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葉鎮中
古地圖照片提供 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龜山島,是宜蘭人的精神象徵,宜蘭頭城這片海岸,有著遙望龜山島最美麗的景緻。建商計畫在這裡興建29層樓高的建築,基地緊鄰烏石港遺址。當過去的滄海、桑田,變成高樓矗立,烏石港的景觀、生態,將面臨什麼樣的衝擊?

宜蘭頭城,被稱為「開蘭第一城」,從嘉慶元年開始,先民在蘭陽地區建立了第一個城鎮-頭圍城。老一輩的頭城人都知道,老街旁的水池,訴說著兩百年來,頭城鎮興衰的秘密。

原來在兩百年前,烏石港與宜蘭城之間水路暢通,宜蘭最主要的交通運輸,都倚靠河運,頭城最早的街道和平街,也因為沿著河岸而興盛。當時港口的位置,就是現在蘭陽博物館的所在地。

清朝時期,貿易船沿著海岸看到龜山島,找尋龜山島對面這三顆大礁石,進入內河後到頭城老街進行貿易。宜蘭八景中的「石港春帆」,就是形容當時商船絡繹不絕的景象。

1924年,舊烏石港因為航道淤積,航運終止,老街風華彷彿也從此凍結,原本的港口與河道經過百年的淤積,形成廣大濕地。2002年烏石港遺址被登錄為縣定古蹟,2006年改列文化景觀,南邊的大坑罟濕地則進行都市計畫區段徵收,劃為住宅區與商業區,在2009年被填平整地開發,海岸地景也完全改觀。

滄海桑田變建地,失落的不只是地景,還有原本生活在濕地裡的稀有水生植物。大坑罟濕地原本是頭城水蓑衣與風箱的野外棲地,多年前被水生植物專家邱錦和搶救下來,種植在雙連埤。邱錦和一直有個夢想,希望有一天,搶救下來的風箱與頭城水蓑衣,能夠再度回到原本生長的土地。很幸運地,蘭陽博物館烏石港遺址,還保存一塊濕地環境,讓珍貴的水生植物能回娘家。

從前年開始,邱錦和與頭城國小師生一起在烏石港舊址濕地復育風箱樹,還種植了20多種宜蘭當地的水生植物。包括雙連埤的野菱、華克拉莎草,都在這裡找到新家。邱錦和計畫把宜蘭具有指標性的水生植物,盡可能帶回舊烏石港濕地復育,把這裡打造成宜蘭水生植物的博物館。

2005年,新的烏石港完工,遊艇聚集、觀光客湧入,成為台灣最重要的賞鯨基地,目前台灣賞鯨豚的船隻,有三分之二從烏石港出發。除了賞鯨之外,頭城海岸也是北部水上活動最熱門的據點,吸引許多外地人來這裡投資置產。以烏石港重劃區這排民宿為例,每戶都在一千萬以上,全都是外地人來投資。這塊重劃區建案林立、地價飛漲,是目前宜蘭房地產最熱絡的區域之一。

隨著地價水漲船高,新的景觀衝擊出現。就在烏石港遺址的南邊,緊鄰著新烏石港,有建商計畫興建一棟高29層樓、99公尺的集合住宅,似乎刻意規避100公尺以上需環評的規定。許多遊客因為頭城的歷史風貌而駐足,也喜愛蘭陽博物館與自然融合的建築形式,他們認為海邊的高樓,將影響公眾視野,也破壞海岸景觀的協調性。

宜蘭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認為,烏石港舊址文化景觀及週遭地景,有其象徵性與公共性,都是應該要被確保的。另外,住宅在開發期間和完工之後產生的各種污染,對於好不容易復育的濕地生態,將產生哪些影響,應該事先做好環境影響評估及開發的監測計畫。

宜蘭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陳育貞指出,當年烏石港遺址是登錄文化景觀的先驅,但是多年來沒有提出保存維護的配套計畫,進行都市計畫時,建設部門也沒有將文化景觀納入整體考慮,以至於產生現在這樣的矛盾衝突,如今建商已經進場、開發在即,想要做全盤檢討,處理上就顯得困難。

未來烏石港遺址周邊將有更多開發進駐,這些開發雖然不在文化景觀範圍內,但是對於海岸景觀、濕地生態,都會產生長久難以復原的衝擊。如果不好好守護,獲利的是少數人,損失的卻是全民以及後代的子子孫孫。

集數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