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森林找頭路

過去,原住民在森林裡自給自足,游耕焚墾,打獵營生。但後來有另外一批人來了,獵區變成了林場,狩獵民族變成了逐林木而居的遊牧民族,如今伐木的歲月過去,伐林變成了「造」林。這一群人,從南方的霧台出發,他們在試著在平地地人建構的整齊森林間,尋找過去族人奔馳的狂野山林。

臺灣森林面積占全島59%,天然林70%,人工林占20%,九二一大地震後,林務局統計受創林班面積為1,127公頃,這些復舊造林工作多由原住民造林公司承接。

在南投與花蓮交界、海拔兩千多公尺的丹大林區,有一群林班工人生活在這裡,在這個名叫七分所的工寮中,度過一個又一個沒有電話、無法對外通訊的日子,一把鋤頭、一把鐮刀,就這麼在山林裡討生活,而一待就是三個月、半年。

林業試驗所研究員金恆鑣認為原住民的文化來自森林,對森林有一定程度的依賴與精神支持。過去,在森林裡行走是原住民生活的一部分,是踏著祖先的腳印前進。現在行走森林,卻是在上班,是踏著林務局所畫好的腳印前進,種一棵樹、領一分錢,對於森林的知識變成了林務局一紙紙的合約,造林政策並未將原住民的勞動力與居住森林的意願結合起來落實。

依據林務局的說法,每年十一月至隔年四月是種樹的季節,六、七月開始砍草與 撫育,九月之後則開始採種與育苗,這期間還必須不定時地放老鼠藥,小心翼翼地呵護,才能夠讓辛苦栽種的樹苗有存活的機會。

在丹大林區的工作告一段落之後,林班朋友將隨著另一個造林公司前往東部的山區,繼續逐森林而居的生活,或許不久之後,他們會再回到這片森林找頭路,但是,這片森林會繼續等待我們嗎?

集數
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