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進行曲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張光宗

單車族群想要在城市裡快樂地騎車,但是都市叢林處處是危機。單車族要如何化險為夷,在汽機車的夾殺中,打造一種不同的城市風景呢?

你是開車、騎摩托車,還是坐公車去上班呢?如果要你騎單車上班,會不會是一種酷刑?但仔細瞧瞧,你會發現城市裡的單車族越來越多了!

羅尉灃是腳踏車店的店員,每天從新店碧潭騎車到南港上班,這十幾公里的路程是一種鍛鍊,也是一場冒險。沿途不但要注意凹凸不平的路面、大大小小的坑洞、掀起的水溝蓋,還要隨時注意附近的車輛,「你不能太靠邊,不然人家一開車門你就飛出去了,我自己的朋友就摔過—前空翻!」

根據統計,腳踏車的意外事故每年有七八千件。其中有七成是被汽機車追撞,光是去年一年,騎腳踏車死亡的就有一百八十三人,其中超過六成是因為頭部外傷。自行車騎士協會理事長陳春發就有好幾次死裡逃生的經驗,他強調,「自行車騎士要學會保護自己」。騎腳踏車上路,首先要有安全的裝備,包括安全帽、前後車燈、反光標誌、鈴鐺等等,穿著較鮮艷的服裝、檢查煞車,讓事故發生的機會降到最低。

在政府與企業的大力推動下,自行車成了今年最熱門的運動,教育部也委託自行車騎士協會到國小教導小學生腳踏車安全知識與騎乘技巧。但是,推廣歸推廣,又有多少父母敢讓小孩子在市區騎單車上路呢?一條又一條的自行車道,現在是每個縣市政府標榜的政績,目前台北縣市就有兩百多公里的自行車道,高雄市政府也沿著愛河規劃單車專用道,但是這些自行車道大多位於河濱公園或郊區並沒有實際通勤的功能。難道腳踏車就只能在假日騎上河濱公園,到了市中心就只能望街興嘆嗎?

根據台北市政府交通局的統計,在台北市每人平均旅次大約五公里多,以腳踏車代步其實綽綽有餘。未來台北市的捷運二級路網完成後,以捷運站為中心五百公尺的範圍,幾乎可以涵蓋整個市中心,以單車道聯結捷運網路是非常適合台北市未來交通發展的方向。台北市交通局長羅孝賢表示,在自行車道的規劃上,計畫以捷運站為中心,連結主要社區以及河濱單車專用道,3.5米以上的人行道,可考慮採用人車共道。那麼市中心有沒有規劃單車專用道的可能呢?羅孝賢表示,目前比較有可能的地方是捷運正在施工的路線,復舊後可以考慮重新分配道路空間,設置自行車專用道。

想要在既有的城市空間分隔出一條自行車專用道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及,於是政府部門日前提出,在路邊一公尺劃設隱形車道的構想。自行車協會秘書長何麗卿表示,隱形車道一提出好像政府已經把事情做完了,他給你一條車道,但實際上等於沒有。對於絕大部分的自行車騎士來說,隱形車道的構想完全脫離現實,政府計畫修法增進單車族群的行車安全,會不會演變成對單車族群更多的限制?對於單車族上路造成更多阻礙呢?

政府計畫修改交通法規,目的是保障自行車騎士的安全,利益雖然良善,但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執行長周聖心認為,這些交通法規的修正或取締,只是限制單車使用者的權利跟行駛範圍,看起來並不是推動自行車政策,也不是推廣單車最迫切的需要。

從今年開始,全台灣吹起一股單車上路的風潮。今年十月二十七日,網路上一個小小的訊息,竟聚集了許多城市裡原本陌生的人。單車,是將這些人聯繫起來的唯一理由。

單車族上路了。他們用自己的雙腳,騎出自己的主張、路線與宣言。包括千里步道籌備處等多個民間團體,提出了自己的交通政策白皮書,呼籲政府在公路法中制定自行車專章,並且在市區推動自行車試辦道路。爭路權並不只是替單車要更多的空間,而是改變原有的城市空間分配。「現在是政府應該重新思考汽機車的總量管制的時候了。一個停車位在台北市的成本是126萬,當我們可以少一部汽車上街,節省的不只是一個停車格,還有汽車的廢氣排放,換取生活空間的喘息機會!」周聖心說。

有人說,騎單車是認識一個城市最快的方式。用腳踩,你感覺一個城市的地勢起伏﹔大口呼吸,你感覺一個城市的氣味﹔用心看,你發現了更多城市的細微面貌…

側記

單車族上路了。他們說,還坐在車上看風景嗎?下車吧!你可以用自己的雙腳,創造新的城市風景。

集數
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