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米出國去

撰稿 郭志榮
攝影 陳添寶

台灣稻米銷日,在台灣農業界算是大事,因為以稻米品質自傲的日本市場,根本難以接受外國稻米,而台灣的稻米種植技術深受日本影響,要種出好米銷日,無異是徒弟拼過師父,但是富麗米做到了!在這樣的情形下,不禁讓人好奇,什麼樣的地方?什麼樣的農民?還有什麼樣的技術?竟然打開這個封閉三十多年的門,讓台灣米站上國際舞台,於是我們出發一探究竟。

在花蓮富里農會碾米廠內,一輛載滿富麗米的卡車,在眾人的歡呼下緩緩開走,因為車上的稻米將要出口到日本,這是中斷三十年後,台灣第一批稻米再度外銷日本。對於台灣農業而言,富麗米輸日,具有相當的意義,不僅代表台灣米的品質受到肯定,也是將往昔稻米輸日的歷史,以一種驕傲的姿態,再度接合起來。

台灣稻米種植歷史久遠,根據歷史記載在十七世紀即由荷蘭人引入種植,到了十九世紀初,日本人統治台灣,引入蓬萊米稻種在陽明山馴化培育,再分送台灣各地種植,隨著日本採取內地延長政策,將台灣視為日本南方的大米倉,台灣米不斷輸日,甚至精選一些耕地種植貢米,上繳日本皇室食用。

半世紀前,被日本人稱為新高米的台灣稻米,成為日本人喜愛的食糧,但是隨著政治上的斷交,市場價格的變動,台灣稻米品質的不穩定,以及日本對本國農業採取嚴格的保護政策,台灣米中斷日本市場三十餘年,要再度出口日本有著相當難度。

對於注重米食文化的日本,種出名聞國際的越光米、新潟米,一直是他們的驕傲,縱使被迫在WTO的要求開放下,釋出極少量的稻米市場,但是他們對於輸入稻米的要求,依然相當嚴苛,甚至對於曾是他們殖民、教導稻米種植的台灣,稻米以貿易出口的形式外銷日本,更是有種複雜的心理。

但是,富麗米做到了。在多次評選比賽後,日本人在嚴格的檢驗中,選中富麗米進口日本,此舉無異打開塵封三十多年稻米輸日的大門,也讓台灣稻米在捐助之外,以品質競爭踏上國際的舞台。

台灣米出國去,寫下台灣農業的驕傲,但是驕傲的背後,卻是一個地方農會、一群憨厚農民,在眾人笑稱不可能拼贏日本米的觀念下,以傻勁拼鬥出來的光榮成績。

原本想介紹富麗米的種植技術,卻在採訪中,看到一個原本效率低落的農會,如何力爭上游,以及一群得天獨厚的農民,如何善用優勢種出好米,並且回溯台灣曾經光耀的稻米歷史,如同上了一場歷史課。

集數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