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線

採訪 柯金源 陳添寶 于立平
攝影 陳添寶 朱孝權

層層的鐵絲網,禁錮了烏坵島,困住了烏坵人,最後突破重圍的,卻是核廢料。前線,這兩個字,讓烏坵被人們遺忘了很久。  

「前線」這兩個字,讓烏坵被人們遺忘了很久。孤懸在金門與馬祖之間的烏坵,是由大坵與小坵兩座島嶼所組成,距離台中約有七十三海浬,距離大陸的鷺鷥嶼卻只有九海浬,尤其與媽祖誕生地湄州島的淵源更是相當深遠。

烏坵由金門縣代管,屬於福建莆田湄州島的轄區,1949年,中國大陸淪陷之前,這裡還是莆田湄州島漁民捕魚季節很重要的暫居地。強烈的東北季風、波濤洶湧的海浪與岩石密佈的海岸,造就了烏坵紫菜極佳的生長環境,不過這也代表著烏坵的土地資源相當貧瘠,因此世世代代的烏坵人一向依賴海洋資源維生。

1980年代,政府解嚴之後,烏坵並沒有因而脫離軍事的禁錮,反倒是對岸漁船衝破了封鎖的防線,搶不過大陸同鄉的烏坵漁民只好一步步退守岸邊。前線烏坵因為軍事管制安定了五十年,也因為軍事管制停滯發展了五十年,就當許多前線陸續卸下戰地的包袱,開始進行小三通與大三通的時候,烏坵與中華民國的福利政策似乎都還沒有相通。

面對生活上的不方便,烏坵居民有些無奈,也有些習慣,不過他們還是每天期待下一次船來的日子。然而,如果不是因為1998年小坵嶼被台電相中,成為低放射性廢料最終儲存場,或許沒有人注意這座島嶼、關心島上的居民,為了承接世紀垃圾,被遺忘很久的烏坵也重新被定位。

烏坵居民為了對抗強敵,盡心盡力與島上的戰士共同保衛國土安全,「永保烏坵」喊了五十幾年之後,卻抵抗不了核廢料的攻擊與金錢勢力的誘惑,伴隨著輻射惡夢,持續侵蝕這座單純的小島。對於一座深具歷史意義的小島,一群走過歷史任務的居民,尊重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集數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