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原生魚種】伴魚|宜蘭龍潭湖、台北久如社區的護魚行動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剪輯 張光宗

隨著開發與污染變多,魚兒魚兒水中游的場景,已經越來越難見到,想看看魚,一定要跋山涉水嗎?住家附近,會不會就藏著魚兒的小秘密?

波光粼粼,樹影搖曳,清風在湖畔吹起。這是宜蘭縣面積最大的天然湖泊,龍潭湖。 水從地底持續不斷湧出,帶動了農業上的富饒,也餵養著生態上的美好。



靜謐卻不孤寂,龍潭湖有個當地人才知道的小秘密。任何生命在生產時刻,都是最脆弱的,住在龍潭湖的圓吻鯝魚,在每年清明節到端午節之間,得要離開湖泊,上溯湖畔的野溪,尋覓適合的小水塘產卵,這時候想抓魚,絕對輕而易舉,因而圓吻鯝魚又叫做憨仔魚。

圓吻鯝魚只生活在北台灣的淡水河與宜蘭水域,1990年被認定絕跡,後來在龍潭湖找到穩定族群,從此成為居民的寶貝,現在想趁機抓魚,是沒機會了。沿著龍潭湖,牠們會上溯四條野溪,其中一條因為發生崩塌,居民於是申請了水保局經費,自行設計,打造人工產房,並且在鯝魚產卵時,守在一旁護魚。

一個多月前弄好的魚道,長出了綠意,不只是鯝魚的產房,也是其他生物的休憩小站。不知道鯝魚會不會再上來產卵,龍潭村長李志文決定端午之後再動手調整,還要展開湖域的生態調查、復育田蚌,夢想這裡能變成護魚的大自然教室。

台北市南港的久如社區,有另一個充滿人情味的溪流教室,濃濃的關懷,陪伴著另一群魚。

四分溪是基隆河的小支流,全長約七公里,源頭標高250公尺,位在文山、南港與信義區的交界,是台北市第一條、也是唯一一條封溪護魚的溪流,為什麼要護魚?要從2009年談起。

距離源頭不到10公尺,有個土石資源回收場,2003年開始營運後,溪流下游經常出現混濁,甚至嚴重到魚群翻肚。為了抵制污染,2009年,社區居民成立巡守隊,想辦法蒐證、舉發,並且在2012年業者申請展延的公聽會上,強力反對。

現在,掀起排水口的蓋子,流動的是透明清澈的溪水。歷經嚴重的污染事件,魚群數量還在慢慢復甦,封溪護魚除了杜絕污染,也希望民眾暫時不要來釣魚、抓魚,多給魚兒一些生存機會。

溫柔守候,見證生命的強韌,凝視的溫度,融化了人與自然間的冷漠,大自然從社區居民的守護中獲得力量,居民也在見證澎湃生命力時,尋到了自己的感動與價值。

集數
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