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淡水

採訪 陳佳利 林燕如,撰稿 陳佳利
攝影 陳添寶 陳志昌,剪輯 陳添寶

『觀音吐霧』、『大屯春色』、『黌岡遠眺』、『烈祠松濤』、『海口嚥日』、『鷺洲泛月』、『煙雨孤帆』、『漁港堤影』,昔日的淡水八景,大都成為追憶,雖然觀音依然吐霧、海口仍舊嚥日,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往昔的淡水,早已不復記憶。

在淡水捷運站後方,藍白相間的舢舨停靠在近岸的沙洲上,隨著水波搖曳擺盪的景象,在今年三月消失了。黃色怪手取代舢舨,成為沙洲上的另類風景。

為了解決污水排放與漂流垃圾的惡臭問題,名為「淡水金色水岸污水及沙洲改善工程」的計畫,進駐了這片灰色沙洲。

台北縣政府規劃河道疏濬與灘地回填的工程,除了增加遊憩空間,還要在地底下設置污水排放管,將污水延伸排放到河中較深的區域,不再直接排放到遊客遊憩的河岸,而且將漁船停靠的位置,移到新設的船屋,整個工程面積大約1.6公頃,經費一億多元。

9月舉行的地方說明會上,為了施工上的需要,縣府人員協調漁民將船先暫時移到其他港口停泊,卻引發漁民強烈不滿。協調結果,漁民將船移到原本停船區的不遠處,但是卻失去沙洲的保護。淡水社區大學主任張建隆說,沙洲可以避風,漁船捕魚回來,可以沿著岸邊躲在內河道裡面,現在填平無法避風,又做了人工堤防。

這項工程並不是這片沙洲的第一次改造,長期關心淡水的張主任,對沙洲的命運深感不平。他質疑工程把原來的水道整個填平,不是改善沙洲,是填河造陸。如果因此造成台北市淹水,責任誰扛?

淡江大學的黃瑞茂老師則認為,河沙有其自然漂移的機制,後續的維護會是更大的問題。

當工程持續進行,污水管線的雛型逐漸明朗,縣政府的金色水岸改善計畫不只沙洲,還包含碼頭增建計畫。縣府期待藉此增加民眾親近淡水河的途徑,推動藍色公路,但是卻大大改造了淡水意象。

接下來,農曆十月該是開始捕捉鰻魚苗的季節,當政府積極做工程拼觀光,卻忘了回頭看看,當地僅剩的河口文化與生態價值。淡水漁民吳先生說,建設是很好,但是建設太多,做給觀光船的碼頭,會影響下網的空間,不是整片水域都能下網。

淡水河口就像都市人心靈的窗口,海天無邊,總是讓人的心情跟著開闊起來。享受柔和微風,沐浴在夕陽的金色光芒中,是多少人難忘的淡水經驗?

但是河口越來越多的人工構造物,像是強加在少女臉龐的突兀濃妝,掩蓋了素顏的自然美感。淡江大學黃瑞茂老師表示,淡水其實有機會經營一個歷史人文為主的城市,縣政府卻沒有把淡水整個資源整合,找到一套比較符合淡水的發展模式。

人工可以營造花俏造景、觀光噱頭,可以為了舒適享受改變河川地貌,可是隨著時光流轉,什麼才會雋永的存在?什麼才是淡水最珍貴的價值?當一項一項的工程,吞噬自然河岸,衝擊河口的捕魚文化,刷淡了歷史韻味,淡水,正在悄悄變味。

集數
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