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股濕地風雲|台南七股、將軍漁民反對劃設濕地保護區

採訪/撰稿 陳    寧
攝影/剪輯 陳添寶

蚵田,水鳥,廣大的鹽田,是許多人對七股的第一印象。二十年前,七股這片全台最大的潟湖,一度要被填海造陸,開發成濱南工業區。當地居民走上街頭長期抗爭,才留下這片自然美景。當初曾捍衛鄉土的漁民,現在卻再度走上街頭,反對劃設國家重要濕地,他們為何如此憤怒?

來自國外的遊客,悠閒吹著海風,用手中相機捕捉眼前景象,讓人很難想像,1990年代,這片布滿蚵架的內海,曾經成為東帝士和燁隆集團的開發標的,要興建石化煉油廠。

曾經參與反濱南抗爭的黃炎坤,是七股潟湖第一批經營觀光漁筏的業者。當年,濱南工業區要落腳七股潟湖消息傳出,許多關心開發案的民眾來到潟湖,想了解當地的生態環境,黃炎坤便開始用克難的小竹筏,載人參觀他們口中的「台江內海」。

2009年,台江國家公園成立,曾經面臨開發威脅的七股潟湖和沙洲,都納入國家公園範圍,宣告像濱南工業區這樣的大型開發案,再也無法起死回生。網仔寮沙洲上,每逢假日,一天至少會有五六百名遊客到訪。國家公園管理處搭設步道,限制遊客的行走路線,希望保護潮間帶生物。

國家公園的進駐,為遊客建立起保育觀念,對於在沙洲上搭設攤位,販售飲料、海產的行為,也加以限制,引發業者的不滿。

同樣對台江國家公園產生反彈的,還有曾文溪口東魚塭一帶的漁民。曾文溪口,是全國唯二的國際級重要濕地。東魚塭位在曾文溪口東側,和黑面琵鷺野生動物保護區位置重疊。目前土地屬於台南市政府所有,有數十戶漁民向市府租地經營魚塭。魚塭收成後,池底的下雜魚,是黑面琵鷺的食物來源之一。

退潮時分,東魚塭周邊露出廣大泥灘地,沿海居民常會來這裡耙赤嘴蛤,撿散蚵,有些遊客也會來這裡碰碰運氣。在國家公園進駐管理後,目前只有在每年五月到九月初,非候鳥度冬期間,開法居民登記、領證,才能進行捕撈,還要秤重、過篩,太小顆的蛤蠣就不能帶上岸。

不過,讓漁民最感到不便的,是一旦魚塭堤防因為天災受到損害,要請重機具進駐搶修,或要搭建工寮,都要向國家公園申請,流程非常繁瑣。

依照目前營建署公告的濕地範圍,曾文溪口濕地和七股鹽田濕地,總計約6700公頃,和台江國家公園有所重疊。雖然功能和管制強度有所不同,相較於國家公園的嚴格限制,濕地更強調保育與明智利用並重。

但對居民來說,一塊土地上,同時有多個單位在管理,加上過去和國家公園間有不少摩擦,使得他們在聽聞劃設濕地訊息後,將過去對台江國家公園和雲嘉南濱海風景區管理處這兩個單位,累積已久的不滿全部爆發。

早在 2006年,營建署就開始評選國家重要濕地,陸續公告82處濕地。2013年,民間推動多年的濕地保育法,終於三讀通過,將過去公告的42處國際級和國家級濕地,直接定義為受法律規範與保護的濕地。

這項作法引發私有地主的不滿,認為過去從評選濕地、認定範圍到立法公告,整個過程沒有妥善通知或辦理說明會,程序上有瑕疵。為此,營建署趕在2015年濕地法生效前,重新確認濕地範圍,將私有地排除在範圍外,不過仍然無法平息漁民的憤怒和疑慮。

今年7月12日,營建署預定要審查曾文溪口濕地的保育利用計畫。來自七股、將軍地區的五百位漁民,北上抗議。現行的濕地範圍,多為公有地,長期以來卻有許多漁民在這些土地上從事養殖漁業、捕撈等經濟活動。他們擔心未來無法再繼續討海維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往回追溯這段海岸的歷史,在七股鹽田濕地範圍中,除了七股潟湖外,大部分是廢棄鹽田。這裡的海岸經過數百年來的淤積,形成廣大的海埔新生地,沿海居民向海爭地,開墾蚵田、魚塭維生。由於過去沒有完善的產權登記制度,漁民雖有使用事實,卻沒有土地所有權。

日治時期開始發展製鹽產業,日本人向漁民徵地開闢鹽田,戰後,台灣製鹽總廠接收鹽業,又在將軍區的青鯤鯓開闢新的扇形鹽田。漁民只能被迫離開,放棄養蚵、養殖漁業。這個陰影一直深埋在他們心中。

在濕地法架構下,保育和利用是並行的,學者也呼籲,現在正值營建署制定「保育利用計畫」的過程,民眾可以表達各種使用需求,權益並不會受到損害。 

一連串因為濕地劃設作業而引發的風波,讓公部門意識到,政策實施前,與民眾的溝通應該更細緻。要重建民眾對政府的信任,並不容易,但唯有雙方都不放棄溝通,靜下心彼此傾聽,人和濕地萬物共生的和諧景象,才有實現可能。

集數
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