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漏油補充包】-看不見的油污危機

2018年七月,爆發出中油澎湖湖西油庫長達一年的隱匿漏油事件,估計有六萬三千公升的油滲漏到土壤和地下水 ,再度喚起我們生活中的油品管理問題的重視。這次的事件,澎湖環保局以違反水污法第28條和土污法第41條,裁處中油650萬元罰鍰,而中油內部也祭出懲處,但受傷的環境,未來又需要耗費多少時間與資源來拯救呢?

澎湖湖西油庫16號油槽漏油  大事紀

資料來源:澎湖縣環保局、中油、公視新聞       製表/我們的島

 

這次澎湖油庫洩漏  造成哪些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

澎湖縣環保局在7月10日進行監測井採樣,驗出總石油碳氫化合物超標3.3倍,7月24日進行第二波地下水採樣,苯超標10倍、甲基第三丁基醚(MTBE)超標120倍。

之後,環保局再加設4口監測井(場內外各設2口),之後針對半徑400公尺範圍內(畫黃圈的部分)22口民井與8筆土壤進行檢測。

8月11日檢測結果出爐:

檢測項目

檢測結果

4口監測井

3口井分別在苯、萘、甲基第三丁基醚(MTBE)及總石油碳氫化合物(TPH)超標。

22口民井

13口分別檢驗出總石油碳氫化合物(TPH) 、甲基第三丁基醚(MTBE)、苯、甲苯、乙苯超標。

8筆土壤

5筆分別檢驗出總石油碳氫化合物(TPH) 、苯、甲苯、乙苯與二甲苯的物質。

農作物的重金屬檢驗

鎘、汞、鉛均未檢出。

 

4口監測井:

圖說:藍色圓點是新設的監測井分別為MW01、MW02、MW03、 MW04
MW01、MW02和MW03檢驗有超標的狀況(見黃底紅字)。
資料來源:https://bit.ly/2vKWjVA  澎湖縣政府  重製:我們的島

 

22口民井:22口未超出污染管制標準,但有13口民井有微量檢出。

22口民井中,有13口(紅圈圈)分別檢驗出總石油碳氫化合物(TPH) 、甲基第三丁基醚(MTBE)、苯、甲苯、乙苯的物質。
資料來源:https://bit.ly/2vKWjVA 澎湖縣政府  重製:我們的島

 

8筆土壤抽樣:

8筆土地採樣結果,有5筆分別檢驗出總石油碳氫化合物(TPH) 、苯、甲苯、乙苯與二甲苯的物質。
圖片來源:https://bit.ly/2vKWjVA 澎湖縣政府

 

農作物的重金屬檢驗,鎘、汞、鉛均未檢出。

 

看不見的漏油危機就在你我左右

為了享受隨時加油的便利性,大多數的加油站往往都設立在社區或是生活週邊,1987年加油站開放民營,同時也制定加油站設置管理規則,做有效管理,環保署也在2000年頒布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這次的澎湖油庫漏油事件,不免也讓人設想到,其實各地的加油站,都是讓民眾不安的來源之一,因此定期的檢查很重要,加油站滲油污染的原因,容易發生在地下儲槽及管線,因材質發生鏽蝕或老化,造成破損洩漏。按時做好安檢,就能防範意外。想了解全台有哪些加油站被列管,可以點這裡

環保署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會,在民國106年的『加油站法規及整治案例說明』中的簡報資料,說明地下儲槽系統(截至106年4月)總計有3,592家,公告列管有270家。其中,131家土壤污染、54家地下水污染以及85家土壤和地下水有污染。

資料來源:環保署土基會 加油站法規及整治案例說明 簡報

 

 

 

整治又整治  花大錢又花時間

一旦土壤或是地下水遭受到污染,整治的方法,需要搭配水文、地質等各種整治技術,動輒都要花上鉅額經費。尤其加油站底下管線錯綜複雜,更是增加整治難度,光是尋找正確漏油位置就是一大挑戰。

這次澎湖漏油,澎湖環保局也在官網中表示早在一月就接獲民眾陳情,但在中油有意隱瞞下,很難查到確切情況。而除了技術端的難處,各地區的水文、地質需要因地制宜,整治方法選擇性又更少了,每一處整治場址,從環保署的資料來看,每一處起碼都要六百萬以上,財務上是一大負擔,整治過程曠日廢時。

 

全台首例士香加油站污染案  十多年來還沒完全恢復   

2001年立委接獲民眾陳情,在當時還是桃園縣的大溪鎮仁和里,民眾發現泉水中夾雜有浮油。環保署派人檢驗,在污染發現點的泉水和士香加油站對面的「大極汽車商行」地下停滯的井水,都採樣檢測出有汽油及柴油成分,進一步確認污染源後,研判油品外洩污染禍首為士香加油站。

士香加油站污染示意圖。圖片來源:環保署。

 

 

當時檢測出土壤中的「苯」以及地下水的「苯」、「甲苯」含量分別超出土壤污染管制標準及地下水污染管制標準。現場可直接看到夾雜浮油的山泉水潺潺湧出,空氣中瀰漫濃烈油味,進而影響當地居民的民生用水,政府緊急接管提供自來水。

十多年歲月過去,當年滲出油污的溪水旁,兩岸植物與喬木陸續恢復生機,2015年桃園市環保局表示地下水已經符合管制標準,但當地居民還是不敢使用,目前士香加油站還是政府公告列管的控制場址之一。

 

面對看不見的隱藏風險,政府想努力規劃完善的檢驗流程、標準等作業程序與法規,希望能有效地提早防堵污染的擴散,減少整治所需付出的成本。但面對隱瞞污染, 當下又無法立即找到污染原因,除了罰鍰,這中間的監測環節是否還有值得檢討的地方?從監測、檢測到污染,再到後續的整治,整體流程需要不斷地評估、修正。

期望業主能負起企業責任,政府單位負起監督責任,才能有效解決並捍衛台灣的環境,讓土地不再受害。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