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中埔山

採訪/撰稿  陳佳珣
攝影/剪輯  陳志昌

「北劍潭,南中埔」,這裡的居民把中埔山當成“家山”。走出家門親近這片山林,登山、跳舞、小朋友遊戲,居民每天都與中埔山一起生活。平靜的生活因建商準備開發這片山林而投下震撼彈,居民組成「中埔山步道協會」,希望台北市政府保留南區僅存的綠寶石。

「北劍潭,南中埔。」這是山友給的比喻,指的是台北盆地內南北遙望的兩片山林。北劍潭就是劍潭山、連結大直文間山、內湖金面山等山頭。相對於劍潭山,中埔山就顯得沒沒無聞。台北市文山區市民常常通行的辛亥隧道就穿越中埔山,它左臨芳蘭山,上接福州山,也緊鄰富陽生態公園。這連綿山系透過步道穿梭串聯,而位居中央的中埔山成了整個步道系統的樞紐,提供市民休閒運動的好去處。

從日據時代以來,中埔山附近的山林淪為亂葬崗,加上軍事管制,以及隧道安全等因素,卻能維持自然原始的樣貌,是個難能可貴的風水林。它像是冷氣房,也是空氣清淨機,能降低氣溫、淨化空氣,在炙熱的夏天,這裡的氣候比台北市區更加舒適宜人。在百年前《台灣堡圖》中,中埔山的步道,是淡蘭古道重要支線,不僅是貨物往返的交通要道,也見證台北城的開發史。

在地居民把中埔山當成“家山”。走出家門親近這片山林,登山、跳舞、小朋友遊戲,居民每天都與中埔山一起生活。平靜的生活因建商準備開發這片山林而投下震撼彈,居民組成「中埔山步道協會」,希望台北市政府保留南區僅存的綠寶石。

山坡地開發案可能導致山崩地滑、土石流等公共安全的疑慮。從公共利益的角度出發,在台北城的發展歷史中,中埔山過去是邊陲地帶,隨著都市擴展,木柵、景美陸續納入台北市的範圍,中埔山成了台北市南區的中心。這幾年,中埔山左側芳蘭山、前方的福州山,墳墓陸續遷移,山慢慢回復青翠,朝向都會公園的定位發展。社區居民於是提出「城南綠廊」的概念。

串聯南港山系的步道系統,從四獸山連接到中埔山、芳蘭山一直到公館的蟾蜍山,這是條東西向的山列,南北向的山,則是從福州山、富陽生態公園、中埔山到坡內坑山,而中埔山是整個十字形步道的中心點,重要性自然不在話下。

進一步提出「搭捷運走青山」的想法,未來在城南綠廊周圍的捷運站,有動物園站、辛亥站、麟光站、公館站、後山埤站等六七個捷運站,可以進出「城南綠廊」。想像一下未來十年、二十年後的情景,只要背著背包,可以規劃一天或半天的行程,不用舟車勞頓,運用大眾運輸系統,就能輕鬆徜徉在山林裡。

建商開發的權益如何維護?居民提出容積移轉的方法,以地易地的方式,尋求解套,這方法建商是否接受?中埔山的未來會是如何?

側記

台灣是有希望的!台北市有這群公民,是城市的福氣!在台北市議會舉行的說明會中,中埔山步道協會成員理性的訴求,資料蒐集完整,逐步論述,除了說明中埔山的價值、開發案的衝擊,也不忘為開發業者著想,提出保障其利益的替代方案,也讓台北市政府有個現成的、有遠見的城市發展藍圖,為台北市民營造一座「城南綠廊」。公民社會的形成,有賴於民眾對公共議題的參與,而興昌里居民愛護其生活空間與環境,組織中埔山步道協會,在社區形成共識,進而每個人貢獻他的專長,一起捍衛中埔山。他們的努力,值得被看見;而他們的經驗,也值得與台灣人分享。

集數
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