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關鍵字

生活在遺址上|阿美族人的古董收藏櫃

2003-02-17

石斧、陶罐、貝塚、人骨...這些出土的標本就像一塊塊拼圖,背後隱藏著一幅幅千萬年前台灣島上人們生活的圖像。目前在台灣已經發現有一千多處遺址,從兩萬年前到三四百年前,可以說,台灣人是生活在遺址之上。然而,我們雖然跟遺址僅僅相鄰,卻往往渾然不知它的珍貴...。

秀姑巒溪十日談

2002-07-15

秀姑巒溪北岸興建堤防的消息傳出後,當地居民、保育人士等展開了搶救秀姑漱玉的連署.經過一個禮拜的說明、連署、討論之後,在七月九日的公聽會中,第九河川局做出了堤防緩建的決議.然而,堤防停建的故事背後,又呈現了怎樣的決策過程呢?本週我們的島將告訴你堤防事件的來龍去脈。

搶救秀姑漱玉

2002-07-08

花蓮秀姑巒溪的峽谷激流是世界級的景觀,每年吸引近百餘萬遊客到此親水、泛舟,然而對於附近港口部落的阿美族居民來說,秀姑巒溪是一條生命之河,每年五月在秀姑巒溪畔舉行的捕魚季更是部落中最重要的祭典。 此外,秀姑巒溪蘊藏著豐富的迴游魚類生態,它是鱸鰻、蝦虎、日本禿頭鯊等等產卵棲息的必經之路。像是從每年的四月開始,成千上萬的大眼幼蟲蟹類,便在此開始一生中最重要的旅程,而這種驚人的集體迴游現象,...

回到祖先的地方

2000-09-11

八月中旬,花蓮奇美部落的青年與孩子都回到了部落,參與部落年齡階級的青年會所舉辦的文化營。這一次,部落的年輕人有個夢想要達成,他們想帶著部落的孩子跟隨著老人回到祖先的起源地-Lakasan去立碑。目的是追溯祖先的起源,並且讓部落的孩子在祖先的山林中體驗對土地的情感,並學習如何在山林間生活。這群奇美部落的族人如何教導部落的孩子,祖先在土地上生活的智慧呢?本集有深入的紀錄報導。

何處撒網捕魚去|阿美族捕魚祭的消逝

2000-09-04

捕魚祭對阿美族人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傳統,花蓮壽豐鄉水璉村的阿美族人,因為海岸被劃為海岸漁業資源保護區,得以在這片未被污染的海域捕魚;但是吉安鄉的聯合捕魚祭卻淪落到在河邊圈起人工水塘,由鄉公所出錢購買吳郭魚來舉辦捕魚祭。由於河川的污染,導致漁業資源的枯竭,以往族人記憶中的捕魚祭已不再,加上捕魚祭的觀光化,族人如何面對變調的捕魚祭?

如是生活 如是Pnag-cah

2000-05-01

Pangcha是阿美族語『阿美族』的意思,阿美族阿公Lekar makur是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的頭目,我們跟著阿公的腳步在山林間穿梭,儘管阿公已經信奉了耶穌,但是阿公仍舊秉持著傳統獵人做法,阿公說看收穫成果之前,他都會先竹占,竹占的竹子是很重要的,阿公說要找尋不曾被跨過或是被撒尿過的竹子,也不能是被砍過再長出的,找到竹子做好準備工作後,他就開始竹占,問問Mialaw看今天設置的陷阱有沒有獵物,...

三月的禮物

2000-03-13

春回大地的三月,到處充滿生機,阿美族人在黑夜中行走到海邊,拿著手電筒,在岩石上找尋蟹類及其他食物,這是海的禮物,是阿美族的珍饈。烹煮過後,在門口映著夜色喝著酒享受鮮美食物,是阿美族的簡單又純樸的生活寫照。在阿美族的生活中,上山採箭筍、溪邊撈綠藻、海裡捕魚捉蝦,用水烹煮或加鹽醃漬,都是取攫自大自然,是大自然贈與的禮物,本集呈現阿美族人如何與自然和相處之道。

海的子民

1999-01-24

61歲的徐水新,看守燈塔35年,他一如往常地走入這座歷經115個年頭的屏東鵝鑾鼻燈塔。這一天是民國88年1月13日,距離退休的日子只剩兩天。按照經驗,今天該在傍晚的五點二十六分開燈,位居台灣尾端的鵝鑾鼻燈塔,讓這位看守燈塔的老人家看盡了台灣海峽的日落,太平洋的日出。夕陽西下開燈,朝陽東升關燈,這是看守燈塔的基本法則。 春天,黎明時分。東海岸的磯崎灣,舉行了一場開放式的阿美族海祭,不分種族、...

漁季不再來

1999-01-03

在天氣不錯的日子,台灣東海岸的阿美族(Amis)老人乙勒(Yilo)總會習慣性的到緊臨部落的河口為當天的三餐打幾條新鮮的活魚,但是近幾年來,這個延續部落生命數百年的河海交界處已經愈來愈難抓到魚了,而就在這一年(1998年)冬天,台灣西海岸盛行了四百年的烏魚(Mullet)季節,也突然失去了往年的盛況,海洋資源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本片將從台灣漁業發展的各種病態,以及原住民與海共生的原始觀念來探討和反省海洋資源急速枯竭的全球性議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