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重建」關鍵字

防震學校

2006-09-18

1999年9月21日,一場7.3級的大地震造成3萬8千多戶住家、293所學校倒塌、830所學校校舍損壞。7年過去,斷垣殘壁的影像已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新穎的建築,但是學校的防震能力,仍然是許多父母與師生關切的問題。

再會吧!九二一

2005-04-25

九二一地震發生,進駐災區的重建團隊,從洶湧到沈寂,至今五年僅剩少數團隊依舊堅守,在社會以淡忘,來遠離九二一的悲情,卻有一群人,堅持社區再造的理想,向這場世紀苦痛,溫柔的道別。

災民不見了

2002-09-30

三年前,九二一地震毀了家園,一地殘破。三年的時光經過,斷裂的牆壁,塌陷的地面,縱使遍佈了雜生的蔓草,也遮掩不了那場地震的驚心動魄。重回故居,阿煙還是滿心感傷。

如果沒有921

2002-09-16

1999年9月21日1時47分21秒,集集地牛翻身,埔里鎮珠格里,房屋倒塌近九成,埔里鎮桃米里房屋全倒168間、半倒68間,房舍倒塌近六成。有些社區,在921的三年之後,還是跟之前一找不到重建的方向。但是,也有一些社區三年之後,卻萌發了新的生機。

組合之家

2002-09-09

921地震至今,即將屆滿三年,在地震中失去家園的居民,住進了臨時蓋起的組合屋,讓居民在重建家園過程中,有個遮風避雨的家。這些組合屋原本就不是讓居民長久居住,政府也準備要陸續拆除,但是到現在組合屋仍是許多人的家。 這片正在拆除的組合屋,是政府向地主租用,也是現在少數能夠順利拆除的組合屋。組合屋安置地震災民的計劃原本是兩年,後來又延了一年,現在土地租用的期限快到了,一些居民仍無力重建家園,...

幫他們找一個家

2002-08-05

730、921,這可不是樂透彩的中獎號碼,而是桃芝颱風與地震的紀念日,當立法院還在為基隆河整治經費吵得聲嘶力竭時,動不動八、九億的數字相對於生活在災區的朋友,還不知道貸款買房子是不是負擔得起,明天怎麼過下去?

柳暗花明|結合生態教育的種苗場

2001-12-10

農業用地本來就具備觀光的條件,將生態觀光納入農業的生產體制,不過是順水推舟的一種發展趨勢。五年多前,台一種苗場開始將觀光與生態教育的構想,納入經營體制裡面,即使是921地震形成的裂縫,在農園也轉化成為紀念的印記,經過兩年的努力,農園的經營比地震之前還要好。從另一方面來看,現今的農業要具備生存競爭力,更要科學化、企業化的經營。花卉種苗事業結合生態觀光,似乎為農業開創了另一個可能性。

天然漆之歌

2001-11-26

埔里龍南天然漆文物館是全台灣僅存一家,採收到製造一元化的天然漆產業。921大地震後,生漆採收終止,文物館泰半毀損。在全家族投入產業修復一年半後,龍南重振旗鼓,再度出發。除了天然漆文化傳承的理想不變外,龍南更拓展了天然漆的領域,積極投入藝術創作及普及化的目標,而過去長期與學術界的研究,不久後即將展現成果。龍南說,他們並不確定多久之後黎明出現,但是站在數十年的努力與經驗之上,光芒終會到來。

酒鄉之舞

2001-11-17

埔里酒廠在歷經88年921地震及89年儲酒廠大火兩場大劫之後,今年依然擴大舉辦國際酒文化節,展現出埔里酒廠災後重建強韌的生命力。未來,埔里酒廠還要面對WTO及民營化裁員的雙重壓力。時代在改變,埔里酒廠現在不只要製好酒,還要做行銷。酒廠裡平均四十歲以上的老員工們,無一不卯足全力,為新釀的好酒,跳起了酒鄉之舞,為的就是希望酒廠能永續經營,好山好水出好酒的故事,世代延續下去...

種子的信仰

2001-11-12

龍安村,國民政府來台以前稱做龍眼林,位於中寮北邊七村中間地帶。地震時,村長廖振益因急於搶救村民,只穿一條內褲就衝出家門。第二天,龍安庄內就設立六個救濟站,提供伙食,由村內婦女輪流炊煮,「龍安大食堂」的名稱不逕而走。因為全盟的幫助及民間企業贊助,龍安村有了龍眼林社區學園,如今已經開始第四期的課程。

故鄉的顏色

2001-10-29

檳榔子、地瓜葉、龍眼、荔枝、相思樹...這些中寮常見植物,竟然成了中寮植物染工作坊六位媽媽的染料。大地給的顏色,讓媽媽們開起染坊,為中寮粧點多采多姿的色彩。她們說地震前,生活是黑白的,每天不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孩子與孩子的爸;地震後生活反而是彩色的,因為待在染坊,每次染出來不一樣的顏色,總是充滿了驚奇與喜悅。這六位婦女,最年長的63歲,最年輕的22歲,穿針引線認真的表情,其實充滿克服生活環境與現實壓力的勇氣與堅持。

活水鬥陣俱樂部

2001-10-29

921驚天動地的暗暝,八仙村內有132棟房屋全倒,58棟半倒,村內房屋毀損不說,更有13桶瓦斯爆炸,熊熊火勢燒毀6間房舍….所幸前天下了一場雨,尚存有細小水流在馬鞍崙圳內,村民於是用帆布、磚塊阻水,再用柴油發電機取水,以涓滴累流的方式滅火。「如果水圳裡有水就好了!」因為地動,自小在馬鞍崙圳長大的廖學堂有了清圳的想法,大家發動「公工」為水圳努力,開始了福盛圳(也就是馬鞍崙圳)復活計畫。 什麼是「...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