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相關報導

永久屋不永久|莫拉克災後如何重建生活?

2021-02-01

警力維持秩序,怪手用力拆除,在部落族人抗議聲中,屏東禮納里永久屋區的超大違建倒下。拆了一棟違建,卻無法平息永久屋發展的問題,如何讓族人,在永久屋裡永久安居。

蓋自己的家屋|傳承老一輩的建築智慧

2020-11-30

舊名麻荖漏的台東成功鎮,曾經是東海岸規模最大的阿美族部落所在地,舊神社中的紀念碑,記錄著1911年,台東史上最大的抗日事件,這裡也是青年藝術家陳豪毅的家鄉。

斗六風雨籃球場:常民生活需求與百年城區景觀維護的兩難

2020-11-02

當公共設施老舊,那就需要翻修,如果翻修會影響到整體景觀與歷史保存呢?位在雲林縣斗六市籽公園裡的籃球場,因為緊鄰1927年興建的行啟紀念館,而陷入爭議,設施更新與歷史空間維護,有沒有兩全其美的可能?

再現將軍府:花蓮港至美崙溪口,臨港線最核心的日式宿舍群

2020-11-02

在時代洪流中,保存歷史聚落群,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位在花蓮縣花蓮市,1936年興建的將軍府日式宿舍群,屬於國防部資產,一度面臨拆除蓋飯店的危機,當地文史工作者極力爭取保留,在2005年公告為歷史建築,幸運的是,2020年獲得了修復的機會。

沙美頹屋等新妝|老街注入新活力

2020-11-02

古人說,終則有始,頹圯的老屋似乎接近生命的終點,這時,也可以是重新開始的起點。

港口國小的獨木舟畢業趴|探索海洋迎接成長

2020-08-17

花蓮縣豐濱鄉港口國小的禮堂,2020年這一屆的四個畢業生,邀請哥哥、爸爸親子同舟,要展現他們四年來學習獨木舟的成果。畢業生忙著教家長們穿救生衣、「船裙」,以及「如何爬進」手工獨木舟。然後,他們就要到海上划行三公里,告別小學生涯,慶祝畢業。

揚帆前進(2020版)

2020-08-10

揚起風帆,風吹向船帆,吹出飽滿的弧形,船身逆著風開始前進。在沒有現代化引擎的年代,人們靠著風力,到世界各地貿易、旅行。航海科技日新月異,有一群人,仍然持續推廣帆船運動,希望用低耗能、低污染的方式,親近海洋。也有人正著手復興傳統帆船工藝,要找回古老的航海智慧。

與牛共耕|宜蘭小農結合牛耕的友善農法

2020-08-03

一群友善小農,遇上牛耕文化的推廣者,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在宜蘭壯圍,有一處叫做「牛頭司」的食農教育基地,這裡住著十多隻的水牛和黃牛,牛頭司的創辦人,人稱「牛公子」的沈國源,經常帶著牛走入附近校園,向孩子們介紹耕牛文化,也會駕著牛車,帶遊客體驗搭牛車的樂趣。

惡地之村馬頭山|集眾人之力護家園

2020-07-13

2020年6月21日星期天,正值盛夏,太陽早早就爬上山頭。位於高雄市台28線旁的馬頭山腳下,出現了一群婆婆媽媽,他們有人炒料、有人包餡,所有人忙得不亦樂乎!大家要共同完成的,是在地的傳統美食草仔粿。草仔粿的餡料由竹筍、絞肉、花生粉、紅蔥頭,和芹菜混和拌炒,就像一個社區由許多不同的人組合而成,各有專長又合作無間。

搶救名人故居|留下社會共同的歷史記憶

2020-07-06

歷史名人故居,作為對於歷史人物的尊崇,也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各國都會進行保護工作。在台灣,二二八事件中犧牲的湯德章律師故居,還有被奉為寶島歌王黃三元的家族老屋,都面臨開發拆除的危機。為了保護社會共同的歷史記憶,民間發起搶救行動。

德瑪汶的雞會|泰雅部落在地生活

2020-06-28

位在苗栗、台中交界處的大安溪畔,泰雅族的原鄉部落中,有著一群深耕土地的小農。從友善耕作到友善畜牧,他們怎麼在祖先傳承的土地上,發揮互助共享的精神?

未來食物養成記:油芒的故事

2020-06-22

油芒,這個禾本科植物,看起來有點像野生的稻子,比較特別的是,穀粒上毛茸茸的,結穗以後很好辨認。這兩年,許多報導說它抗旱抗鹽,而且很好種,營養成分高,屏東、台東就傳出要幾十甲、幾十甲的種,把它當作繼紅藜之後,又一個明星作物。 但,油芒真的那麼好種嗎?去部落拿到種子就種得出來?營養成分是什麼?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