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相關文章

【週三來聽島】哈囉!城市新鄰居 我家旁邊有白鼻心?! |ft.台灣大學昆蟲學系研究助理 林品萱|我們的島Podcast

2024-02-26

在城市裡,你看過黑冠麻鷺、領角鴞、鳳頭蒼鷹、白鼻心...等野生動物嗎?因為城市發展不斷往郊山擴張,人們與野生動物的生活空間越來越重疊,人們也因而有越來越多的機會看到不同的野生動物。

農地蓋光電怎麼了?日本、德國的經驗如何做?|ft.台灣環境規劃協會常務理事 李翰林|我們的島Podcast

2024-02-26

自2013年開始發展農地光電以來,各地都不斷傳出相關的衝突與抗爭,「假農作、真種電」的現象反映了台灣農地光電開發欠缺相關規範的漏洞,或是開發邏輯的問題?

年夜飯要如何買對魚?吃對魚?有那些海鮮不該吃呢?|ft.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執行長 林愛龍|我們的島Podcast

2024-02-25

P來賓|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執行長 林愛龍 台灣人愛吃海鮮,過年當然少不了要「年年有魚」,白鯧更是每逢年節都會被提起,但你知道嗎?台灣許多海產都越來越小、越來越少、越來越貴! 根據聯合國估計,全球 90% 魚類都面臨過度捕撈與匱乏困境。為了讓消費者了解各種漁產資源現況,中研院與台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共同出版了《台灣海鮮選擇指南》,其中包括鯊魚/魚翅、黃魚、曼波魚、土魠、黑鮪、...

台灣人自稱「番薯仔囝」?但原來甘藷不見得像你想得那麼本土!|ft.嘉義農業試驗分所農藝系主任 賴永昌|我們的島Podcast

2024-02-25

甘藷,又叫番薯、蕃薯、地瓜......是台灣人熟知的糧食作物之一,早期因為米糧不足,常會被摻在白飯中充當主食,再加上甘藷曾作為養豬飼料用途,所以被留下「廉價」的印象。然而甘藷不僅耐旱,對各種土壤的適應力也很強,不用太費心照顧也能收成,逐漸衍生出「堅毅」的形象。

【小心!|臭蟲不要來!|我們的島四張圖卡告訴你】

2024-02-19

時至今日,國際間的旅遊交流更加頻繁,除了帶回甜美的回憶和戰利品,但也要小心!可別帶回讓人癢到受不了的臭蟲,(雖然台灣原本就有臭蟲)但要怎要避免把臭蟲夾帶回國呢?四張圖卡告訴你!

左臉和右臉不一樣!要怎麼幫「海龜點點名」?|ft.「海龜點點名」共同創辦人 馮加伶|我們的島Podcast

2024-02-01

因為熱愛海龜,馮加伶一股腦投入海龜保育與研究,很多人叫她「海龜姐姐」,她目前是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的博士生,同時也是公民科學調查計畫「海龜點點名」的共同創辦人。

從中亞的鷹獵文化到台灣猛禽棲架,猛禽是你想像中的樣子嗎?|ft.猛禽棲架研究者 廖珮岑|公視我們的島Podcast

2024-02-01

廖珮岑從小就喜歡鳥,尤其深愛猛禽,進入研究所後,更以猛禽棲架為題,探討如何藉此重新建構農業、土地環境與生態平衡。

《高手在民間》旱鴨子變潛水教練 海龜是如何改變一個男人的?|feat.海龜保育工作者 蘇淮|公視我們的島Podcast

2024-02-01

超級斜槓人生!在台南出生長大的蘇淮,在大學之前都是旱鴨子,有一次硬著頭皮跟朋友到墾丁浮潛,卻成為所有人的笑柄。後來立志學游泳,沒料到,不但成為救生員,更考到PADI水肺潛水教練執照。

512家大排放戶首當其衝|台灣進入碳有價時代

2023-12-30

為了達到國家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在2023年的最後一個上班日,環境部公布碳費收費辦法草案,針對年排放量達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大戶,像是電力業、鋼鐵業、煉油業、半導體、水泥業等大型製造業大戶,被列入收費對象的大戶,初步估計有512家,我國正式迎來碳排放有價時代。 畫面來源/環境部 草案不僅明確了收費對象,也納入計算方式、徵收方式、申報、繳費流程、繳納期限、追繳、補繳等相關機制的規範...

臭蟲會藏在哪裡?!出門旅行會帶回臭蟲嗎?該怎樣注意呢?|ft.台大公共衛生學系教授蔡坤憲|我們的島Podcast

2023-12-27

年終歲末,陸續進入假期高峰,加上新冠疫情緩解,各國交流頻繁,從英法、歐洲等國,到韓國東南亞,許多國家的旅館飯店甚至公共運輸,都發生多起臭蟲叮咬旅客事件,台灣也對臭蟲高度警戒。

頁面